资料图:一艘清漂船在三峡大坝坝前水域清理漂浮物(2010年10月24日摄)。
新华网武汉6月21日电题:长江中下游旱涝连灾并非三峡工程“诱发”--水利部长江水利委员会主任蔡其华回应三峡工程利弊之争
新华社记者沈翀
三峡工程是当今世界上最大的水利枢纽工程,也是治理和开发长江的关键性骨干工程。今年以来长江中下游持续干旱以及近期部分地区发生剧烈的旱涝急转等极端气候事件,再度引发了对三峡工程的利弊之争。为此,记者日前专访了水利部长江水利委员会主任蔡其华。
长江中下游旱涝连灾是气候原因造成
记者:今年长江中下游地区持续严重干旱与当前的局部洪涝是三峡水库“诱发”的吗?
蔡其华:去年10月以来,长江中下游地区降雨持续严重偏少,造成江河湖库水位普遍偏低,长江中下游湖北、湖南、江西、安徽、江苏等地发生秋冬春夏四季连旱的特大干旱局面,干旱范围之广、时间之长、抗灾之急,历史罕见。
降雨持续严重偏少的原因是受赤道东中部太平洋拉尼娜现象影响,今年以来大气环流系统异常显著,南方热带系统偏弱,北方冷空气活动势力强大,流域水汽输送通道未能有效建立,造成长江流域降雨偏少四成,其中长江中下游偏少五成,为新中国成立以来最少。
近期局部洪涝的原因是进入6月份后,长江流域处于主汛期,多个地方发生局地强降雨,致使流域内湖北、湖南、江西、贵州、四川、安徽、重庆等省市发生局地洪涝灾害,但长江干流及主要大支流汛情平稳。造成6月3日以来四轮强降水的原因是冷暖气流交汇造成。
记者:长江流域极端气候事件的增多是否意味着三峡工程正在改变流域高空天气形势?
蔡其华:近年来,全球气候变暖是不争的事实,导致了极端天气事件频发。2006年川渝出现罕见大旱,2007年重庆市遭遇特大暴雨,今年长江中下游大旱,均属极端天气事件。从天气成因来看,造成极端天气事件的主因是从地面到约5500米之间高空天气形势的变化。三峡大坝坝高仅185米,相对于5500米来说是一个微量,不至于对长江流域高空天气形势产生影响。部分地区大旱属降雨特枯年份发生的自然现象,与三峡水库无关。大型蓄水工程由于水面蒸发可能使得水库周边地区湿度有所增加,这对干旱而言属正面效应。
记者:三峡工程在今年应对旱涝连灾中发挥了什么作用?
蔡其华:今年前5个月,三峡水库水位从175米持续消落,长江防总调度三峡水库共向下游补水约195亿立方米。尤其是5月以来,为应对长江中下游持续干旱,支持中下游沿江地区抗旱引水,长江防总先后四次加大三峡水库下泄流量,共向下游补水44亿立方米。
据测算,因三峡水库补水,长江中下游干流各站水位均有不同程度的抬升,其中4月、5月抬高荆江河段水位0.9米到1.2米,抬高长江中游干流水位0.7米到1米,抬高长江下游干流水位0.6米到0.9米。
补水不仅解决了因水位下降而导致的湖北观音寺、颜家台闸移动泵站不能在固定基座上设置的困难,而且降低了沿江城镇应急取水泵站和电灌站的扬程,有效提高了取提水效率。同时,补水还使航运船舶装载率提高,中游河段航运运输成本下降约10%,并且初步遏制了水位下降对中下游河道、湖泊等生态环境的不利影响,取得了较好的供水、灌溉、航运和环境等综合效益。
在防汛方面,入汛以来,长江上游尚未发生较大洪水,三峡工程的防洪效益还没有机会发挥,但已为拦蓄上游洪水做好各项准备工作,长江防总正严阵以待,长江上游一旦发生洪水,将通过科学调度,充分发挥三峡工程的巨大防洪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