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政|经济|社会|热图|专题|节会|人事变动|地方企业|文化 •  旅游|
  各地: 安徽 北京 重庆 大连 福建 广东 广西 海南 黑龙江 河南 湖北 湖南 吉林 江苏 辽宁 四川 山东 上海 陕西 深圳 天津 新疆 云南 浙江
中国在线
一辈子和小麦增产绑在一起——记安徽农业大学教授胡承霖
2011-05-14 11:15:01      来源:人民网-《人民日报》

打印文章 发送给好友 分享按钮

一辈子和小麦增产绑在一起——记安徽农业大学教授胡承霖

5月10日,胡承霖教授与学生在实验田里评估小麦的生长、抽穗情况。

人民网记者 刘龙摄

“80多岁的年龄,40来岁的干劲。”皖北农民如此评价安徽农业大学老教授胡承霖,并亲切地称他为“泥腿子教授”。2010年皖北地区农技人员和多位农民集体上书省政府为他请功,当年9月,省政府授予胡承霖教授小麦高产攻关特别贡献奖。

“越是气候不好,咱们搞农业技术的越是要下到田里去。风不调,雨不顺,正是需要技术的时候。”一到小麦生长关键时期,不管刮风下雨,冰天雪地,还是少雨干旱,胡承霖总会准时出现在皖北的麦田里。他说,“虽然退休了,但是党员不退休!搞了一辈子粮食,我的一切已和小麦增产、农业丰收绑在一起了。”今年春节前后两个月内,他就先后8次从合肥坐公共汽车到皖北受旱地区,指导当地农民科学抗旱保苗。

田野“写”论文

绘成5年增产近80亿斤的丰收图

坚持把论文写在田野上的胡承霖是新中国自己培养的第一批大学生,1985年受聘为农业部小麦专家组成员,1995年退休。退休后,他始终奔走在实验室和乡间田野。“如何让农民过上富裕的日子,是一种责任,一种使命,一种情结,更是一个党员知识分子的精神追求。”胡承霖说。

1998年到2003年,我国小麦处于低产期,种植面积下滑,粮食库存量连续走低,国际上甚至出现了“谁来养活中国人”的质疑声音。到2005年,安徽小麦单产比全国平均水平低10公斤。胡承霖教授看在眼里,急在心里。

“大播量、一炮轰施底肥、品种和播期不协调是安徽小麦生产之所以徘徊不前的三大障碍,靠天收的粗放种植方式是限制安徽小麦单产进一步提高的重要原因。”2005年4月,76岁高龄的胡承霖给省领导写信,附上一份3600多字的方案,推广良种良法等关键技术,提高小麦单产,实现5年增产50亿斤,倡议在全省开展小麦高产攻关活动。

省领导掂出了这封长信的分量。当年秋种季节,一场小麦高产攻关战役在安徽大地开启,胡承霖被聘为专家组副组长。从耕地深度、施肥量到播种量、播种行距等每一个细节,胡承霖亲自培训、把关。涡阳县高炉镇陆杨村是胡承霖选的第一个高产攻关试验点,村民巩效武感受颇深:“2005年秋种,胡教授第一次来村里讲课,清晨5点多就到了村部会场,比群众到得还早。”几年来,胡承霖累计为各地培训小麦技术骨干2800余人次,举办高产栽培技术培训班80多场次。

陆杨村党支部书记巩向海告诉记者,“以前,最好的田块一亩地最高300公斤,现在,最好的有710多公斤。”据统计,2006年,全省小麦总产比上年净增15.9亿公斤,增幅19.7%,单产突破300公斤,带动全省农民人均增收74元;到2010年,小麦单产每亩提高84公斤,累计增产79.7亿斤,其中涡阳县180万亩农田实现了亩产千斤的目标。

田间传科技

一亩地成本能降几十元

实施小麦高产攻关并非一帆风顺。陆杨村实行测土配方施肥、深耕、供种、播种、植保、收割“六统一”,农民一时难以接受。“老百姓认为,是村干部又想推销种子化肥,抵触情绪很大。”巩向海说,让他们少播种,少施肥,老百姓就不信,更相信祖辈传下来的口诀“宁愿多下种,不能等到苗少捶心口”。

了解情况的胡承霖坐不住了,他深知农民是最讲究实际的,除了在课堂上苦口婆心地讲解,在田头不厌其烦地示范外,更是铆足劲在示范片上下功夫,用效果说话,让农民自愿改变传统种植方式。怀远县荆芡乡涡南村村民孙敦明白天播了9公斤麦种,晚上偷偷补种了5公斤多种子。麦收时,傻眼了。别人没补种的每亩地产量多出200多公斤。自此,孙敦明遇到问题,都要向胡承霖咨询。

胡承霖还把原来播种机的7个耧腿去掉一个,从而有效控制播量。仅此一项技术的推广,平均亩播种量减少5公斤,每年为全省麦农节约成本3.6亿元。涡阳县陈大镇种粮大户孙子富说:“在胡教授指导下,现在一亩地省种子15斤,省肥料钱20元,成本能降几十元,我们合作社1600多亩地,光成本就能节省好几万元。”

“2007年的大年初三,胡老师找到我们,要研究生产新型农机。”安徽农业大学李兵老师介绍,目前使用的农业机械,种一亩地小麦,从灭茬旋耕到播种,要在田里至少搞三四遍,并不适合皖北的砂礓黑土。在胡教授的主持下,他们研制的新型农机,灭茬、旋耕、施肥、播种,一次即可完成。以前农民施肥时广撒,这种新型农机让化肥就在种子下方5厘米处。“使用这种机械种地,一亩地减少成本百十元,亩产提高百十斤。”李兵说,该机械获得4项国家发明专利。

此生长耕耘

要一直干到干不动为止

小麦播种、生长等关键时期,胡承霖每隔几天就要下乡一次,指导农民栽培。一位耄耋老人,从不需要专车接送,自己拎起包,带上铲子,拿个水杯,买车票搭客车就下去了。几年来,他跑遍了皖北主产小麦的30多个县上百个乡镇。“我多次说要派车送他,他都不让。给他买票也不让。”蒙城农业推广中心副主任刘永华说。“他们开个车送我一趟,够我买4趟车票了,太浪费。”胡承霖说。

胡承霖的两个女儿都在美国,女儿想接父母去美国安享晚年,他也没同意:“我在中国能让小麦高产,让农民增收。我去美国能做什么呢?”种麦子时,常常碰到中秋节。2009年中秋节女儿回家探亲,胡承霖正在涡阳指导秋种,老伴打电话让他回家见见女儿,他想了想,还是选择留下。如今涡阳县“亩产千斤县”的目标已经实现,他又建议亳州市制定“千斤市”目标。

“现在我身体还行,我想工作到90岁应该是可以的。只要身体允许,我会一直干到干不动为止。”胡承霖说。

(来源:人民日报)


新闻热搜
 
商讯
专题
科学发展 转变方式
>> 详细

各地新闻
伟大历程>> 详细
点击排行
  第七届文博会开幕 刘云山等出席开幕式
环保部公开2011预算 1亿用于核与辐射安全管理
 
视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