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众理性消费有责
消费者的需求偏好对生产经营者有引导作用,消费者在食品消费中理性行使自己的选择权,将有助于形成食品安全运行机制的良性循环。
理性消费,需要尊重生活常识。有些食品安全问题凭生活常识就很容易判断。“便宜没好货,好货不便宜”,这样的道理说起来人人都懂。但现实中却依然有人为贪图便宜而忽视了这种常识。当消费者一味追求“便宜”,那么生产者就会提供“便宜”的产品。但是保障食品安全需要相当的成本,食品价格太便宜就必然会在某个方面有欠缺。
理性消费,需要尊重自然规律。一味地追求感官享受和视觉口味,往往就会忽视安全隐患。增强消费安全意识,提高自我保护能力,是现代人的一门必修课。
理性消费,需要具备一定的科学素养。有些食品安全问题,其实是由于不清楚而造成误解。具备一些基本的科学素养和知识,有助于提高判断力和辨别力,不至于盲从和迷信。比如食品添加剂,很多添加剂本身是无害的,问题在于超范围使用和超限量使用。了解一些这方面的知识,就不至于谈“添”色变,产生不必要的恐慌。
理性消费,需要社会责任心。公众发挥充分的监督权,维护自身合法权益,积极关注社会事务,必将增加违法违规行为的压力和成本。你的监督有利于他人,他人的监督亦可造福于你,最终形成“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食品安全氛围,从总体上降低食品安全监管的社会成本。
科研人员科普有责
科研人员在食品安全知识普及和科学信息传播方面也大有可为。
令人欣慰的是,已经有人在努力尝试并小有收获。比如有网名为“云无心”的科普作者,以其广受欢迎的食品科普文章而“走红”。他的科普文章,总是在回应当下热点,言辞通俗而犀利。很多网友评论,看云无心的文章,“让人吃得放心”。这位“云无心”,其实是清华大学生物学硕士。
在备受关注的食品安全问题上,以“云无心”为代表的科普人士所付出的努力与获得的认同,让我们看到了科普的巨大空间。我国食品专家们在这方面可以发挥更大的作用。
在食品科学信息普及方面,政府部门、科研机构、社会团体应当大有可为,必须大有可为,也必将大有可为。
来源:中国经济网—《经济日报》 编辑:马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