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强宏观调控,确保粮食科学储存、顺畅流通
记者:随着我国粮食生产向优势产区集中,粮食产需区域不平衡矛盾突出,粮食部门怎样加强宏观调控、保障全国粮食市场的供需平衡?怎样改善流通条件、提高粮食流通效率?
聂振邦:粮食生产向优势产区集中,粮食产需区域不平衡矛盾突出,在一定程度上加大了粮食宏观调控的难度。对此,一是要切实加大对粮食生产的支持力度,切实落实粮食省长负责制,争取稳定和提高产销平衡区、销区的自给水平。二是继续完善中央和地方粮食储备调节体系,优化储备布局和品种结构,切实充实地方储备粮油规模,特别是落实好主销区和产销薄弱地区的粮油储备。三是积极引导鼓励粮食产销区建立多形式、深层次、长期稳定的粮食产销合作关系,促进粮食有序、顺畅流通。四是完善粮食安全监测预警机制,加强对粮食市场的动态监测和分析,实施先兆预警;进一步完善粮食应急体系,保障应急能力。
“十一五”期间,国家高度重视粮食流通基础设施投入,特别是安排中央资金进行危旧仓房改造,实施农户科学储粮专项,较好地改善了粮食流通基础设施条件,减少了粮食在储存、流通等环节的损失。5年来,共维修改造危旧仓房1.1亿吨,新建粮食仓房6400万吨;补助投资建设农户新型小粮仓约200万套,测算可为农民减损5.2亿斤。“十二五”期间,将继续加大投入,改善粮食流通条件。一是继续加快粮食仓储设施建设,规划再新建仓容2000万吨,维修改造仓容1亿吨以上,新建烘干能力800万吨,维修烘干能力2500万吨。二是全面实施《粮食现代物流发展规划》,重点加强产销衔接和粮食物流资源整合,实现跨省粮食主要物流通道的散储、散运、散装、散卸等“四散化”,打通“北粮南运”主要物流通道。三是实施农户科学储粮专项,推广科学储粮技术。我国农户储粮约占粮食产量的一半,而农户储粮损失率平均为8%左右。“十二五”期间国家粮食局将争取有关部门支持再为800万农户配置标准化科学储粮装具,项目地区的农户储粮损失率降低到2%以下,减少农户储粮损失,增加农民收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