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开治理是大难题
当前的空气污染指数无法真实体现空气质量。不过,作为指导我国空气质量控制的风向标——《环境空气质量标准》征求意见稿在两个月前公布。这是该标准制定以来继2000年微调后的首次修订。
是否应纳入强制性目标考核中的指标,争议最大的是PM2.5。这也是官方公布空气质量优良,人们却觉得空气洁净度不高的罪魁祸首。
中科院大气物理研究所研究员王庚辰针对征求意见稿评价说:“亮点是增设了臭氧8小时平均浓度限值,同时要求未达标城市制定限期达标规划;遗憾是未能将PM2.5纳入强制检测的污染物范围,只提供了参考限值。”
对于王庚辰的遗憾,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环境监测总站原总工程师魏复盛有不同意见。他说,其实PM2.5主要还是臭氧、二氧化硫、二氧化氮、挥发性有机污染物等。目前我国都有监测,相关数据可在各种城市或国家空气质量报告、环境统计年鉴上找到,只是没有纳入空气污染指数体系和减排指标内,也没有做专门的评价。
为什么纳入或公布的空气污染指数这么少?“纳入的都是必须能控制,还要有办法解决的。”魏复盛坦言道,我国二氧化硫污染比较重,但该污染是可控的,并有办法解决的。在“十一五”期间,我国通过关停污染严重的小火电、小水泥厂,火电厂上脱硫设备等措施,把二氧化硫浓度降下来了。
据环保部主编的《国家污染物环境健康风险名录》,PM2.5主要来自于扬尘、燃煤、其他工业排放、汽车尾气等。“治理是个大难题,需多方面合作。”魏复盛说,以前我国经济的粗放式发展,导致大气污染物排放较多,包括PM2.5在内的任何污染物的削减,都需对高污染、高排放企业进行限制或关停,“但这些都需根据地区、企业本身经济、技术发展水平来调整的,都有一个痛苦而长期的过程”。
“大气是会流动的,我们提倡大气污染治理要联防联控。”魏复盛还表示,目前,长三角、珠三角、京津冀、株湘潭、成渝地区已出现了区域性的大气污染,治理不是一个城市能做到的,必须整个地区共同努力,共同削减。
来源:科技日报 编辑:冯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