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岛港在常德传的“青岛港模式”管理体制下,经过20多年的变革,创造了中国港口发展的奇迹,铸就了一个强势崛起的世界港口巨人。
常德传,走起路来大步向前,说起话来慷慨有词,做起事来雷厉风行。他从1968年毕业于大连海运学院(现大连海事大学)后就到青岛港从事一线装卸作业。16年后,39岁的常德传成为青岛港务局党委书记。2003年1月青岛港务局改制为青岛港(集团)有限公司,常德传改任青岛港(集团)有限公司董事局主席、总裁。
青岛港在常德传的“青岛港模式”管理体制下,经过20多年的变革,创造了中国港口发展的奇迹,铸就了一个强势崛起的世界港口巨人。
青岛港是一个具有118年历史的百年老港,历史上曾经经历过德国、日本等帝国主义国家的侵占掠夺和国民党的统治,是近现代历史上中国港口发展的典型缩影。
当上个世纪80年代末期常德传成为青岛港的掌门人的时候,青岛港已历经近百年沧桑,尽显苍老、衰弱和落后:码头年久失修,无法满足大船靠泊需要。机械设备老旧落后,仓库低矮,透风漏雨,堆场紧缺,航道窄浅。货源市场只包括山东省和河北、河南部分地区,发展空间狭小。内部管理粗放。同时,青岛港又是典型计划经济体制下的大型国有企业,背负着国有企业同样的“两座大山”:人员富余——2000多万吨的港口吞吐量,人员却高达16000多人;资金短缺——年总收入仅为2亿多元,而建设一座码头少则几亿元、十几亿元,多则几十亿元。
面对这样一个老旧落后的港口,常德传带领青岛港人进行了一场历时二十多年、艰苦卓绝的港口革命。他以港口科学发展、和谐发展、率先发展先行者的思路,以强烈的改革意识、竞争意识和持续创新的精神,呕心沥血,栉风沐雨,创造了中国港口发展的奇迹,铸就了一个强势崛起的世界港口巨人。
常德传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有机地融合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国企的优良传统、西方现代企业管理思想的精华,总结和发展了一套有国企特色的企业管理思想,形成了享誉海内外的“青岛港模式”,为中国企业特别是国有企业的振兴开辟了一条成功的发展道路。他带领青岛港人树立全新的大市场理念,海向陆向双向拓展,为港口吞吐量二十年高速增长提供了强有力的货源支撑。他带领干部职工创新发展,依靠现代化、信息化,总资产由1978年1.8亿元增值裂变到现在的270多亿元,为国家创造200多亿元优良资产。拥有可停靠12000-15000TEU船舶世界最大的集装箱码头,可停靠30万吨级超级巨轮的矿石、原油码头,10万吨级煤炭码头。目前世界上有多大的船舶,青岛港就有多大的码头。港口吞吐量从1978年的2000万吨猛增到2009年的3.15亿吨,居世界第七位;集装箱吞吐量从1000个标准箱增长到2009年的1026万标准箱,超过了日本、美国所有港口,成为世界第七大集装箱港口,用一个青岛港的能力干出了三个青岛港的吞吐量,创造了“1>3”的奇迹,开世界港口发展的先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