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次听到玉树这个美丽的名字是在20多年前,但是与她相连的是“雪灾”。那里的高海拔和道路交通的不畅,使救灾成为艰难的旅程。上个世纪90年代,我曾相约一位在青海做民族工作的藏族朋友一同去玉树,结果我临时去参加一个国际会议爽约了。这位朋友在去玉树的路上遭遇车祸离我们而去。2009年,玉树再次被我列入一定要去的藏区,因为我的一位玉树籍同事在很多场合自豪地讲述玉树机场建成通航的信息。
2010年4月14日,突如其来的灾难撕碎了玉树人民的房屋家园,也牵动了全国人民的心。我每日从电视中关注着这片被天灾摧毁的土地和奋勇救灾的人民。看到了500多僧侣徒手挖出了60多幸存者;看到了香港义工阿福救出孤儿后自己永远地倒下;看到了唐山的农民自费救援;看到了汶川、西藏的救援队火速赶来;看到了人民军队与人民的鱼水情谊;看到了一个夜晚21.75亿元的现场捐款;看到了风尘仆仆的总书记和总理。眼泪没擦干,80后的女儿冒出了一句话,“这些人的心理为什么如此灰暗?”原来是她看到了境外一些媒体在关于玉树地震的报道中,攻击中国政府救灾不及时,无视藏族人的生命搞“嘉年华集会”,甚至一些组织和个人打着“维护藏人利益”旗号挑拨汉藏民族关系、军民关系的文章。
玉树地震后数十位境外记者赶到灾区,尽管一些人出于习惯性思维,带着放大镜去挑毛病,但是很多重要媒体还是做了比较客观的报道,例如对政府的快速反应,对当地救灾工作的难度,藏族同胞对国家和各地区人民的感激等等。关于哄抢物资和食品的报道也不能说完全失实。大灾面前人性善恶最能直接显露,出一两个“害群之马”,在任何国家和地区都不足为奇。事实上最令人感到痛心和气愤的,是那些本是我们的血肉同胞,对藏区也不无了解的人。他们仅仅因为某些集团利益或一己的私利得不到满足而滋生不满和怨恨,出于政治利益的需要和情绪化的发泄,只要西藏或其他藏区一出事,不问天灾还是人祸,他们马上就忙不迭地“查找问题”,“寻访牢骚”,不负责任地信口开河,放大问题,甚至挑拨离间,造谣生事。在长久的不满和怨恨中,他们丢失了爱,心理变得灰暗,所看到的事物自然就失去了色彩。同是一个地区、一件事物,我们看到的和他们看到的也就自然不同了。
“玉树不倒”!重建已经开始了,我和我的玉树籍同事相约去看她。
来源:中国西藏信息中心 编辑:马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