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日报网消息:英文《中国日报》2月5日社论:中国政府决定实行公立医院改革,首批出台的项目措施至关重要,将关系到整个国家医疗体系改革的大局能否顺利推进。
但是,在公立医院取消药品加成政策、不再从中获利的大背景下,除非中央政府对公立医院充分及时地进行财政投入,否则这个国家将很难建立一个合理、高效、效益最大化的医疗服务体系。
国务院本周三通过的《关于公立医院改革试点的指导意见》,此前很长一段时间里就存有普遍的期望,希望这份《意见》能够通过对医疗体系一个具体方面的有效变革,拉开中国医疗体制整体改革的大幕。
根据这份《意见》的指导精神,首批推行的改革项目将于年内在国内多个省份铺开,通过改革使公立医院转变为当地医疗卫生体系的支柱,使之集中一切力量服务公众利益、将人民的健康放到最高的位置上来。
医疗系统财政支出不足带来的一个恶果是:长久以来,中国大多数医院依靠药品销售获利才实现了收支相抵。结果,这种运作模式致使公众民怨沸腾、抱怨医疗费用不断上涨,也促使决策层下定决心对整个医疗体制做“大手术”。
所幸的是,国库有强劲的经济增长做后盾,其收入也在迅猛增加,因此,眼下的中国政府应对未来的医疗预算赤字,也正处于有史以来准备最充分的时候。
根据新《意见》的精神,公立医院在财政上将逐步摆脱对药品销售的依赖,逐步实现依靠服务收费和政府补助来进行补偿。而这些首批试点项目的施行,意在帮助决策层摸底到底需要多少补贴才能帮助公立医院实现经营模式的转型。
中央政府同时在不同的地区首批推行试点项目,显然是在为全国公立医院体制改革寻找性价比最高的解决方法。
不过,对于此轮改革,政府尚未就财政补贴的最低额度作出明确承诺,这将使参加首批试点的医院推行改革困难得多。出于对未来财务状况的担忧,这些公立医院可能会在推行改革措施时打折扣,结果致使提高效率、减少病患支出的初衷化为泡影。
为了公立医院改革能够顺利进行,决策层首先需要加大对医疗系统的财政支出力度。这一举措将非常划算,因为让老百姓看得起病、构建坚固稳定的医疗体系,对于能否释放中国消费人群的潜力、为经济可持续发展提供新的驱动力,至关重要。(中国日报评论员 朱启文 编译 张陨璧 编辑 潘忠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