群众意见就是工程验收的标准
居广州,行不易。
随着城市的发展,人口增多,公共道路交通成为广州发展的瓶颈。拥堵的交通给市民出行造成了很大困扰,很多上班族都深有体会。
如何实现亚运惠民“路更畅”的目标,成为摆在政府决策者面前的一道高难度考题。解题的过程充满艰难与曲折,令人意想不到的是,在解答这道考题的过程中,无论是政府决策部门还是市民,都有了额外的收获,在一次次碰撞、磨合、阵痛之后,决策者和市民都获得了一种蜕变后的成长。
“以前我们赴约,通常都会说马上飞‘的士’过去,而现在改成了飞‘BRT’过去。”在广州工作的白领王晓洁微笑着说。
就是这个她现在说起来很溜的“BRT”,曾让她很“添堵”。用王晓洁的话说,她和广州市民一起经历了一次痛苦的“BRT分娩过程”。
2006 年6 月的一天,BRT (Bus Rapid Transit快速公交系统)这个英文缩写突然出现在报纸上。王晓洁马上就注意到了这个新词语,因为这条令人感到陌生而新鲜的BRT快轨将出现在她每天奔波的中山大道上。而中山大道到体育中心沿线,又是广州市交通最繁忙的区域之一。最堵的路要靠BRT来疏通,其难度之大不言而喻。
“在中山大道修BRT就像在心脏上动手术。”广州市建委一位负责人曾说。让BRT顺利开通,让广州亚运会“路更畅”,面临着一场前所未有的硬仗。
2007年1月,BRT方案浮出水面。与此同时,争议声四起。据有关调查显示,超过一半以上市民对BRT公交能否真快起来心里没有底,市民对BRT能否解决东部地区居民出行难、交通拥堵问题心存疑虑,更担忧BRT最终变成“快了一条线,慢了一大片”。BRT一度下马。
经过审慎论证,2007年8月22日,一份周密详细的《中山大道BRT试验线工程方案设计》再次出炉,在广州交通建设整治网公示。从2009年3月开始,BRT全面施工,诸多烦恼逐一呈现。BRT各个站台大面积对机动车道进行围蔽,使得严重堵车的路段“雪上加霜”,市民怨声载道。
一场对“BRT”解释的博弈,似乎最能代表当时政府和市民的态度:市民把它调侃成“不让通”,政府方面则说“必然通”。随着工程强力推进,有市民对其冷嘲热讽为“别惹它”。
面对市民的反响,市领导没有回避。2009年“五一”长假刚结束,时任广州市市长张广宁带上各部门一把手站在工地上,亲自拍板要解决交通拥堵问题。时任市委书记朱小丹和市长张广宁相继就交通拥堵问题向市民道歉,鼓励市民克服眼前的阵痛,相信道路建成之后广州的交通一定会快起来。张广宁坦言:“道歉是为了得到市民的理解和支持。道了歉政府就没有退路了。”
经过磨合与坦诚沟通,对于修路工程所带来的麻烦与干扰,广州市民逐渐给予了理解与配合。“干什么事情都有个过程,就像你家要装修,为了以后居住环境好,总得忍耐一下装修中的噪音与不便吧。”开了十几年车的吴师傅望着繁忙的路口说,“眼前是有阵痛,想想以后路好走了,对大家都有好处。”
2009年10月底,BRT石牌桥车站主体结构率先亮相。市民从最初的不理解甚至情绪抵触,到逐渐接纳并喜爱上了BRT。现在,王晓洁每天都会搭乘BRT上下班,虽然路仍然堵,BRT有时也不那么快,但她知道“政府努力了,一切都还在过程中”。
据广州市交通部门的资料显示,广州中山大道BRT(快速公交系统)在今年初投入使用,半年多来其日均载客超过79万人次,成为全亚洲单线客流量最大的BRT公交系统。BRT通道内车辆比开通前提速84%,沿线社会车辆的平均速度比开通前提高28%,交通拥堵问题得到缓解。BRT开通后,中山大道沿线社会车辆的平均速度从13.9公里/小时提高到17.8公里/小时,比开通前提高21%。31条BRT公交线路覆盖全市750对公交站点,BRT成为全市公交换乘枢纽通道。
如果没有广大市民的理解、支持和认可,“亚运惠民”就会是一句空话。广州市市长万庆良表示,“群众的意见就是工程验收的标准”。要把人民群众是否满意作为整治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通过整治,真正达到亚运惠民的目的,让老百姓享受到综合整治带来的成果。
来源:中国青年报(记者 文静 辛明) 编辑:宁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