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政|经济|社会|热图|专题|节会|人事变动|地方企业|文化 •  旅游|
  各地: 安徽 北京 重庆 大连 福建 广东 广西 海南 黑龙江 河南 湖北 湖南 吉林 江苏 辽宁 四川 山东 上海 陕西 深圳 天津 新疆 云南 浙江
中国在线>东北地区>辽宁>辽宁新闻
辽宁全省出现大范围降温降雪 交通出行受阻
2010-12-13 20:39:30      来源:辽沈晚报

打印文章 发送给好友

截至12晚8时,沈阳、鞍山、抚顺、本溪、丹东、辽阳、铁岭7个地区出现大雪。受降雪影响,辽宁省内多条高速封闭、机场航班停飞。

辽宁全省出现大范围降温降雪 交通出行受阻

截至12晚8时,沈阳、鞍山、抚顺、本溪、丹东、辽阳、铁岭7个地区出现大雪。受降雪影响,辽宁省内多条高速封闭、机场航班停飞。

三天内下了两场大雪,沈阳一时间变成了大冰窖。而12日夜间,沈阳最低气温将下降至-22℃,成为今冬最低温纪录。预计本周,辽宁东部仍将有两场小雪,各地气温比常年同期偏低。

从昨日凌晨1时开始,鞍山岫岩最先开始下雪。其间有短暂的中断,从清晨4时开始,又继续下。沈阳的降雪从清晨6时开始,直至昨日晚9时许,降雪仍未结束。

截至昨晚8时,沈阳、鞍山、抚顺、本溪、丹东、辽阳、铁岭7个地区出现大雪,其中丹东东港地区出现暴雪,最大降水量达14毫米,沈阳降水量为6毫米,最大积雪深度新宾达到21厘米。全省61个国家气象观测站中,有53个站出现降水,最大降水量出现在东港市,达14毫米。

受强降雪和道路结冰影响,辽宁境内京哈高速、沈四高速、鹤大高速、丹阜高速、沈吉高速、沈海高速、沈阳绕城高速、丹锡高速、长深高速、新鲁高速、阜锦高速、辽中环线高速、平康高速、沈康高速、阜营高速等10多条高速公路全线或部分路段封闭。

为何雪花青睐辽宁

12月10日、12日,辽宁先后下了两场雪。这两场雪无论是从覆盖范围,还是降雪强度上,都堪称今年入冬以来最大、最强。

为何两场雪前后脚抵达辽宁呢?辽宁省气象台副台长蒋大凯告诉记者,这两场降雪是由不同的天气系统形成的。第一场降雪主要发生在东北地区,辽宁是第一场降雪的最南端;而昨日的降水天气过程,发生在包括华北、黄淮在内的我国北方广大地区,辽宁是昨日降雪的最北端。从地理位置上看,辽宁成了两场降雪的交集。

昨日,辽宁绝大部分地区都出现了不同程度的降雪。而吉林、黑龙江却没有大范围降雪,只是持续大风降温天气。为何雪花青睐辽宁?蒋大凯表示,在雪的形成过程中,水汽起着决定性作用。如果没有充足的水汽,就没法形成雪。

辽宁最近的两场降雪,水汽主要来自于北上的暖湿气流。当北上的暖湿气流裹挟着充足的水分抵达辽宁上空时,正巧有南下的冷空气通过,冷暖气流相遇后,形成了雪。而昨日吉林、黑龙江上空没有充足的水分,因此只出现了大风、降温、而没有形成雪。

大风降温天气持续

昨日下午5时,沈阳中心气象台继续发布暴雪黄色预警、大风警报、低温蓝色预警。预计今天夜间到明天白天渤海北部(10、20、30、40区)、渤海中部(61、62区)、渤海海峡(65区)、黄海北部(66、70区)东北风8~9级转7~8级,陆地东北风4~6级。

除了大风之外,预计未来三天全省各地气温持续偏低,与历史同期相比偏低5~8℃。最低气温沈阳、抚顺、本溪、阜新、辽阳、铁岭地区可达-20~-26℃,其他地区可达-10~-19℃。预计今日夜间,沈阳最低气温将下降至-22℃,成为今年入冬以来,沈阳最低气温纪录。

路太滑提前收车 的哥宁可少拉活

昨晚9时30分,刚刚加完班的张玉敏准备打车回家,而路上却一辆空车也没有。在公司门口等了近20分钟之后,张玉敏决定边往前走边打车。终于,出现了一辆空车,而在听说她要去铁西区景星街时,司机表示:“太远了,不能去。 ”

寒冷、饥饿、工作后的疲惫、打不到车的焦急,各种感觉交织在她心里。张玉敏继续往前走,发现一些出租车中虽然没有乘客,但是却没有显示“空车”。她看见出租车就不停挥手,终于有一辆出租车停了下来。这位司机师傅说自己就要回家了,想碰到顺路的就带一个,不想再多拉了。但是既然小张已经上了车,就一定把她送到。“现在打车的人多,但是路上跑的车却少。 ”司机师傅表示,很多司机的想法都和他一样,10点过后就不再拉人了。“路实在是太滑了,开快一点儿就容易刹不住车。为了多拉那百八十块钱出点啥事儿犯不上”。出租车司机说。

而小郑与男朋友小徐因为等车吵了架。二人本想从小西路附近打车,等了一会儿之后,小徐提议边走边打,节省时间还暖和。而两个人一直从小西路走到了沈阳市中级人民法院附近,还没有打到车。“要是在小西路等着没准现在已经坐上车了。 ”走累了的小郑说。最后,两个人与另外一位打车的乘客拼车走了。

高速封了乘火车 短途票需求增多

昨日中午,多数走不了的旅客退了票,选择了火车,前往阜新、鞍山、锦州等短途车票需求增多。候车室座无虚席,一些旅客不得不坐在地上候车。“我本来买的是下午4点半到哈尔滨方向的汽车,结果说高速封了,不知道什么时候才发,我干脆退了票赶紧来了火车站,也许可以搭上火车,呆在这里干等不是回事儿啊。 ”黑龙江省大庆市小伙告诉记者,尽管只买到了半夜上车的站票,但他还是很高兴:“哪怕是站到哈尔滨都没关系,只要能回家。 ”

沈阳北站售票处工作人员提醒,选择乘坐火车的旅客最好提早购票。

公交车车隔变长 部分人改乘地铁

昨日,雪天路滑,积雪下面“藏”着一层冰。几乎所有路上行驶的车辆都放缓了速度。而公交车行驶速度放慢直接导致车隔变长。在辽宁日报社公交车站,原本几分钟就能来一趟的221路公交车也需要等上近20分钟。

221路公交车的一位司机表示:“正常的行车时间应该是54分钟,平时走一程不会超过一个小时,但是今天走一程得一个半小时还多。路实在是太滑了,不敢开快,刹不住车”。

昨日下午4时30分,在221路、232路等公交车太原街站,等待坐车的乘客排上了长队,每列队伍都有近40人。等待221路公交车的乘客将整个队伍甩到了中华路上。而另一部分乘客选择了在这样的风雪天乘坐地铁。

记者从沈阳市交通局了解到,针对昨日的降雪,沈阳市公交车不仅提前开启了暖风,并且在发车前进行安全教育,提醒司机谨慎驾驶,慢起步,合理避让车辆,尽量保证准时到站,而在营运结束后,所有车辆都要进行检修,保证第二天的正常发车。

“封存”私家车 改乘公交车

大雪让沈阳不少私家车被暂时“封存”。出于安全考虑,一些私家车主选择乘坐公交车或打车出行。

律师孙浩人虽然对自己的驾车技术挺自信,但最近一次下班的经历让他暂时“封存”私家车。“12月10日那天下挺大雪,晚上我开车回家,平常20分钟的路程开了40分钟,一路上看到3起交通事故。 ”孙浩人说。

周末两天沈城雪花不断,冰雪混合的路面给出行带来考验。孙先生决定最近路滑的情况下,改坐公交车或者打车的方式出行。“虽然知道一些雪天开车的技巧,但是路很滑车有时会失控,不是技术能控制的,安全第一。 ”孙先生说。

记者随机采访了10位平时驾车市民。其中8位表示会暂时“封车”,2名表示由于天冷打车不便,更愿意驾车出行。“下雪天车速上不来,开车上班时间其实跟坐公交车没什么区别,这还费油。另外,道滑开车万一路上刮碰什么的更麻烦。所以雪天坐公交是既经济又安全的一种选择。 ”市民李璐说。

昨日下午5时许,记者在十一纬路看到几位结伴走路回家的市民。“我们住得不远,等车还挺冷,这天车还不好打,走动走动也挺暖和。大家一起也有个伴。 ”市民孙颖说。

降雪外加结冰 多条高速封闭

受昨日降雪影响,辽宁省高速公路出现结冰的情况,多条高速公路因此封闭。截至昨日22时许,我省高速公路只有沈桃高速双向全线开通,市民可以正常通行。

京哈高速沈阳西至万家、鹤大高速大连至丹东西等多条高速公路因降雪双向封闭。京哈高速毛家店(沈阳)因交通肇事封闭,同时沈阳绕城高速北李官至宁官东、辽中环线高速北台站等多条高速公路因路面结冰封闭。

机场关闭3小时36个航班受影响

受降雪影响,昨日中午11时40分,沈阳桃仙国际机场被迫关闭,所幸机场上午航班都已正常离港,没有出现大量滞留旅客。

昨日降雪后,飞行区管理部出动大量机械和人力进行除雪,并于中午12时30分,使机场跑道和滑行道恢复起降条件。但受当时降雪密度影响,航班仍无法正常起降,机场不得不继续关闭。到下午3时,桃仙机场进出港航班恢复正常。期间12个进港航班被降到其他机场,24个出港航班延误。

120出诊300余次摔伤的明显增多

据沈阳市急救中心统计,12月11日早8时至12月12日早8时,120调度指挥中心共受理急救电话上千次,出诊300余次,与往常相比,因路滑导致的交通事故、摔伤比例有很大增加。

在沈阳市骨科医院急诊科,医生告诉记者,平时急诊多接收车祸等患者,摔伤患者很少,但这几天摔伤来诊患者明显增多,仅昨晚就有20~30人。因为摔倒时人们本能地会用手撑地,所以患者的受伤部位多为手腕、髋部,也有部分骑车者摔伤,其中,中老年人和妇女居多。

医生提醒,老年人骨质较为疏松,摔倒后容易造成骨折,所以恶劣天气下老人要减少外出,外出时应找人搀扶,以免出现意外;近期气温持续走低,孩子免疫力较差,除了要减少外出,还要保持屋内温度的适中,室内温度过高时要进行通风,过于封闭和闷热也易引发疾病。

来源:辽沈晚报 编辑:邓京荆


新闻热搜
 
商讯
专题
稳物价 保民生
稳物价 保民生>> 详细

各地新闻
在今天举行的国务院新闻发布会上,国家发展改革委副主任彭森表示,国家发改委正式批复设立“山西省国家资源型经济转型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另据新华社发出的一条快讯指出,经国务院同意,国家发改委日前正式批复设立“山西省国家资源型经济转型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这是我国设立的第九个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 详细
点击排行
  香港特首曾荫权新浪开微博展示亲民(图)
公安部建议卖淫女改名 媒体称捍卫权利更重要
 
视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