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政|经济|社会|热图|专题|节会|人事变动|地方企业|文化 •  旅游|
  各地: 安徽 北京 重庆 大连 福建 广东 广西 海南 黑龙江 河南 湖北 湖南 吉林 江苏 辽宁 四川 山东 上海 陕西 深圳 天津 新疆 云南 浙江
中国在线>经济
央行频繁“出手” 货币政策回归常态步伐加快
2010-12-03 15:24:51      来源:人民日报海外版

打印文章 发送给好友

政策:

灵活进行及时切换

日前,央行官员已表示将灵活运用传统工具,可能还会引入新的管理工具建立宏观审慎的管理框架。实际上,从年内央行数次上调存款准备金率,并对部分商业银行实施差别存款准备金率以及加息的举动看,货币当局的政策重心正在发生变化。三季度央行货币政策委员会例会也已首次将防通胀列在保增长和调结构之前加以陈述;央行行长周小川9月份在出席国际会议时也提出,在多个目标无法同时达到的时候,央行货币政策目标应相机而动,要根据经济环境的变化进行改变和切换。

经济学家李稻葵认为,当前宏观经济增长速度已基本稳定,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在成熟条件下,可考虑转向稳健甚至审慎。

央行研究局局长张健华认为,基于我国经济增长得到进一步巩固;反映物价水平的CPI指数呈现上升态势,且仍有进一步上涨可能;我国失业率水平已降至全球金融危机前水平;国际收支趋于平衡,我国贸易顺差增速由负转正,贸易平衡状况持续改善;金融机构不良贷款率不断回落,资产拨备覆盖率大幅上升等因素,非常时期的非常规货币政策已完成使命,在当前的形势下货币政策的目标、取向有必要进行一些适当的调整,即货币政策应该逐步回归常态,而这种“常态”就是回归“稳健的货币政策”。实际上,稳健的货币政策并不是一成不变的,其内在含义也不完全相同。在实际执行稳健货币政策过程中,有时候政策是扩张的,有时候是紧缩的,有时候是真正稳健的。从更长远看,“十二五”总的发展方向是经济结构调整,货币政策应该在这方面有所侧重。

从目前情况看,流动性过多、通胀压力、不良贷款、资产泡沫等周期性宏观风险,以及跨境资本流动蕴藏的潜在风险考验着中国的宏观调控。中国的货币政策需要,也正在根据经济环境变化进行改变和切换。未来一段时间,管理通胀预期和加强流动性管理是重中之重。预计下一阶段除了货币政策施展组合拳外,还将进一步加强财政政策、产业政策与货币政策之间的协调配合,提升经济内生增长动力,为化解风险提供良好的支撑。

来源:人民日报海外版 编辑:段若兰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新闻热搜
 
商讯
专题
第五届中国北京国际文化创意产业博览会
>> 详细

各地新闻
国家统计局网站2日发布中国社科院世界经济与政治研究所徐奇渊博士的文章《对CPI指数讨论的回顾与评述》。>> 详细
点击排行
  中国日报推出欧洲版 首次在欧发行国家级英文报
北京将对人口分三类管理 教育资源有望覆盖常住人口
 
视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