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布泊的神奇仍待科学家继续揭开谜底。 陈安 摄
近日,30年来罗布泊最大规模科学考察顺利结束。科考队队长、中国科学院新疆生态与地理研究所研究员、首席科学家夏训诚向本报记者透露了考察的最新发现。
夏训诚说,此次参加考察活动的有75人,是历次罗布泊科学考察活动参加人数最多的一次。考察手段技术也十分先进,采用了遥感、卫星、雷达等技术手段。此次考察是由广州市白云区委、白云区政府和中国科学院新疆分院联合举办,整个活动从10月16日开始,11月13日结束,历时29天,行程6500公里,10月29日在彭加木烈士殉难处库木库都克举行了彭加木纪念碑奠基仪式。
夏训诚总结了此次考察的主要收获:首先是对大耳朵图像有了新认识。从卫星图片上看,干枯的罗布泊湖的图像就是人的一只耳朵,这给罗布泊增添了神秘色彩。这一科学发现表明罗布泊古湖泊面积远大于“大耳朵”范围,古湖岸呈圆形封闭状态,而不仅仅是“耳朵”状。
罗布泊古东湖的干涸过程可以划分为6期,在雷达图像表现了明确相间的6个条带。
这次野外考察中,找到并确认了罗布泊东湖的北湖岸线存在,由此推测,罗布泊古东湖分布范围远远大于5350平方公里,这样测算超过1万平方公里。
被认为沙尘暴源区之一
根据遥感资料,罗布泊是在1962年干涸的。罗布泊是一个浅平凹地,最深处仅3米,如果1959年以后罗布泊不进水的话,2~3年内就会干涸,这体现了干旱区湖泊快变和特变的特点。
罗布泊地区北部、东部和西部分布着的3000平方公里的雅丹地貌,是仅次于柴达木盆地西北部的我国第二大雅丹地貌分布区。经过实地考察发现,雅丹地貌形成除了传统的风蚀作用外,还存在着流水侵蚀的作用。如龙城雅丹分布区,土丘高约15~20米,除东北风的吹蚀外,附近山区突发性洪水也对雅丹地貌形成起了重要作用。
因侵蚀而形成的雅丹地貌,侵蚀的尘土到哪里去了?这是一个重要的科学问题,可以认为罗布泊地区是我国沙尘暴源区之一。
成为亚洲内陆干旱中心
中央气象局乌鲁木齐沙漠气象研究所在哈密至罗布泊镇,安装了3个自动气象站,收集气象要素。罗布泊位于我国极端干旱地区,年降水量不足10毫米,蒸发能力则超过4800毫米以上。因此,罗布泊地区是亚洲内陆区域干旱中心。
罗布泊地区的动物,参阅前人考察成果,两栖类1种,爬行类7种,鸟类96种。由于罗布泊迅速干涸,动物种类正在逐渐减少。
野骆驼又名双峰驼,是我国一级保护动物,现存500~606峰,被列为中国红皮书濒危物种。罗布泊野骆驼保护区的建立,野骆驼种群数量都有较大增长,保护区内已由400峰增至500峰以上。
近100年来,罗布泊大批植物种类消失,目前仅有13科27属36种荒漠植物存在,这些植物为了适应盐碱和干旱的环境,进化出了特殊的生理结构。
罗布泊地区的昆虫,记录有11目,包括蜻蜓目、石蛃目、衣鱼目等,种数在70种以上。水生类昆虫并不少见,水龟、龙虱、石蛾、蜻蜓、跳蝽等可以在水生环境中找到。这类昆虫都会及时采取休眠方式以度过干旱季节,从而适应干旱的荒漠。
近年来,我国科研人员为了揭示该地区微生物群落结构及其多样性,丰富特殊微生物资源基因库,结果表明该地孕育着极为丰富的极端环境微生物类群。
发现大面积农耕遗迹
罗布泊地区是古代文明中心之一,分布有众多的历史古迹。经判读并进行实地考察,在楼兰遗址东10余公里接近孔雀河处,发现大面积农耕遗迹,有明确的渠道、田块。这一遗迹的存在可能改变楼兰农田历史与楼兰古城独特地位。
野外表土采样分析发现存在大于47.6μm的孢粉, 是历史上该地区曾被人为耕种的有力证据。
小河墓地西北新发现的古城城墙年代大约在公元400~500年左右,形成于北魏时期。
根据墙体年代和初步发现的文物类型以及地理位置,有可能是文献记载的“注宾城”,可暂定名为“注宾泊古城遗址”,该古城遗址的隶属、职能,还有待详细的考古发掘工作。
来源:广州日报 编辑:段若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