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开始建设
1707年
(康熙四十六年)
康熙皇帝赐给皇四子胤禛(雍正帝)一座花园园地,当年大体建成。
2改扩建
1719年(康熙五十八年)至1859年(咸丰九年)
形成圆明园、长春园、绮春园三园规模,兴建、改扩建很多建筑,皇家经常到此处理政务、休养。
3火劫
1860年
(咸丰十年) 10月6日,英法联军进犯圆明园。10月18日、19日,英法侵略军在圆明园内到处纵火,大火三昼夜不熄。
4首次重修
1873年 (同治十二年)
9月28日,同治令局部择要重修圆明园;绮春园改称万春园;正大光明殿、安佑宫等处开工动土。
5木劫
1900年(光绪二十六年)
八国联军入侵北京,圆明园残存及后期修复的建筑等被毁。趁火打劫的人进园砍了大量古树,烧成炭到清河售卖。
6石劫
1911年之后
圆明园无人管理,遗物被军阀、政客、官僚等盗走。王怀庆拆掉舍卫城、安佑宫及西洋楼的石料修建达园;张作霖运走汉白玉石料修建陵墓;因燕京大学、北平图书馆、中山公园等修建工程,搬走圆明园大量石制部件,包括石狮、华表。
7土劫
1918年之后
福海两岸开始迁入住户,圆明三园遗址内居民日益增多,挖山填湖,生产生活,对圆明三园的山形水系造成破坏。
8总理关注
1951年
1950年,101中学选址在绮春园遗址内。次年,周恩来总理叮嘱首都规划部门:圆明园要保留,地不要拨了,以后有条件还可以恢复。
9设管理处
1976年11月17日
海淀区成立圆明园管理处。
10文物回归
1977年10月
圆明园管理处发掘整理了西洋楼大水法基址,将散失于北大朗润园的五块巨型石屏等调运回原址归位。
11千人倡议
1980年8月13日至19日
中国建筑学会建筑历史学术委员会发起成立中国圆明园学会,并倡议保护利用圆明园遗址签名活动。次年,正式刊发由宋庆龄、沈雁冰等知名人士及建筑、园林、文物等各界人士1583人联名发出的《保护、整修及利用圆明园遗址倡议书》。
12整修启动
1983年《北京市城市建设总体规划方案》获批,明确要把圆明园建成遗址公园。同年,“北京市圆明园遗址公园筹建委员会”成立。1984年福海景区整修工程启动,次年竣工。1986年绮春园整修工程完工。1988年国务院公布圆明园遗址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13规划获批
2000年
《圆明园遗址公园规划》先后获得北京市政府和国家文物局批复。
到当年年底,圆明园三园内所有住户全部外迁完毕。次年,确定遗址内14个市区属驻园单位,除101中学暂缓搬迁外,其余均要在年内全部迁出。
14防渗风波
2005年
出于恢复圆明园山形水系、维持其自身生态系统、保证防火用水、节约水费等考虑,圆明园开始了防渗工程。随后,这一工程引发强烈质疑,认为其有可能引发生态灾难。最终,防渗工程被叫停。
15复建风波
2006年
浙江横店宣布将复建圆明园,引发强烈争议。最终,工程下马。
16复建工程
2009年至今
2009年,圆明园二宫门复建完成,并在当年十一向游客开放;
2010年,圆明园正觉寺复建主体完成,预计明年向游客开放。
按照2000年《规划》,圆明园遗址公园可复建不超过10%的古建,但因为存在争议,可复建古建名录尚未确定。
来源:京华时报 编辑:段若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