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9日,第六届“中国国际救捞论坛”西安隆重开幕,来自世界15个国家和地区的专家、学者、业界知名人士,以“提高专业应急救援能力”为主题,共同探讨先进的救助打捞技术、实用的抢险打捞装备、系统的应急管理模式和中外业界的合作途径。
在9日的大会上,中国交通运输部救捞局宋家慧局长做了主旨发言,他结合中外两起重大油污事件,重点论述了对提高专业应急救援能力的看法。
宋局长指出,世界经济的快速发展,极大地推动了以石油为核心的能源开发,发达国家、石油巨头纷纷逐利于深海石油钻探,然而却忽略了与之配套的应急处置技术开发和储备,环境灾难接踵而至。海洋安全开发急需储备专业应急处置技术。
在石油开采方面,英国石油公司(BP)“深水地平线”平台在墨西哥湾爆炸,引起大量原油入海,造成了无法估量的环境灾难,影响将在不可预期的未来持续,全世界为之震动。在石油运输方面,从上个世纪60年代的超级油轮“托雷·卡尼翁”号事件(Torrey Canyon)(该轮于1967年3月18日在英吉利海峡触礁,溢油11万吨)到本世纪初的“威望” 号(Prestige)事件(该轮载有7.7万吨燃油于2002年11月13日在西班牙西北部海域搁浅沉没,泄漏燃油4万多吨),几乎每年都要发生一次万吨以上油轮溢油事故,其损失触目惊心。在石油储藏方面,发生了中国大连输油管线爆炸事故,溢油造成生态灾难,影响波及养殖、旅游等方方面面,灾难覆盖了石油开采、储运各个环节。
从4月的墨西哥湾钻井平台爆炸,到5月的新加坡海域油轮货轮相撞,到6月埃及红海沿岸发生漏油事故,再到最近中国大连的输油管道爆炸,几个月里,海上溢油灾难事件仍然频频发生。但是,由于世界范围内普遍存在重视不够、投入不足的现象,国际公约和法律规范约束无力,应急技术储备不足,专业装备状况原始,有效处置各类溢油事故、消除环境灾难仍然是一个世界难题。
深刻剖析今年4月20日发生的“深水地平线”钻井平台爆炸事故,正是由于前期准备不足,事后各种堵漏办法轮番上阵,机器人堵漏法、钢筋水泥罩法、吸油管法、灭顶法,甚至核弹法相继登场,但收效甚微。直到6月初,使用“切管盖帽法”才初见成效。墨西哥湾原油泄漏事件已成为美国历史上最严重的生态灾难,对这条漫长海岸线上的居民而言,“黑色飓风”的影响才刚刚开始。BP这次惨痛教训警示着全人类:进行深水油气田开发,必须要加快发展、储备与之相对应的专业应急处置技术与关键装备。只有这样,才能做到理论与实践统一、口号与行动一致、需求与水平对称。
因此,宋局长在发言中强烈呼吁世界各国加强交流合作,共同应对水上油类突发事件。他指出,由于现代化进程的逐步加快、海洋经济的深度开发,水上安全进入一个各类突发事件发生概率更大、破坏力更强、影响力更广的阶段。水上安全形势,呈现出多灾频发、衍生蔓延的特点。一些海难事故及其影响,往往超越主权海域和专属经济区,这为我们提出了新挑战、新课题和新要求。中国救捞愿与世界各国业界分享应急处置的经验和体会,积极推进与同行全方位、多领域、深层次的交流合作。
为了推动国际组织和相关机构建立健全约束性规范,促进业界专业应急技术和危机管理的合作,携手应对水上各种突发事件的挑战,宋局长向与会的各个国家和地区的专家、学者、业界知名人士发出加强应对水上油类突发事件的6点共同呼吁:
一是共同呼吁联合国相关组织和机构,尽快敦促各国签署国际公约,约束个别发达国家或财团,不得对深水石油资源无序开发和原油无安全保障运输,制止一味追求局部利益,攫取黑色石油,而让全人类承受灾难后果的不公平、不道德、不可持续的做法。不吃子孙饭,不断子孙路。
二是共同呼吁国际海事组织,尽快修改MARPOL公约和SOLAS公约,在溢油处置能力不完善、不健全的情况下,对大型油轮的建造尺度、建造规模进行硬性规范和科学要求,从保护海洋环境出发,进行适当控制。当然,这种规范和要求,同样也适用于携带燃油量大的巨型非油轮。用立法推动海洋环境保护的制度化、规范化和常态化。
三是共同呼吁中外业界一起向IMO递交提案,在MARPOL公约中增加约束条款,对油轮原油舱和货油舱加温系统配备国际通用应急连接装置及相关附件作出硬性规定,便于船舶发生海难沉没后,对难船存油进行水下加温抽油,最大限度地减少难船对海洋造成的溢油污染。
四是共同呼吁联合国相关组织和机构出台硬性规定,要求石油输出国和输入国,应当建立与其石油吞吐量相适应的溢油应急处置能力,促进石油储运与应急抢险能力建设保持平衡发展。
五是共同呼吁加强国际社会在溢油处置技术的交流互动,建立行之有效的沟通合作机制,开放专业技术和装备输出渠道,强化业界之间的合作互动,协同应对重特大溢油事件。
六是共同呼吁中国潜水打捞行业协会、中国航海学会救捞专业委员会、中国海商法协会救捞法律专业委员会要切实发挥作用,引领和促进成员单位之间合作、和谐、交流、互动,共同加大专业技术研发和法律法规建设,站在国际责任、国家利益和行业影响的发展高度,加强对大型船舶应急处置能力建设,杜绝扫海一味看水深,而把沉船留在海底的丑陋做法,倡导彻底清除沉船的负责任态度,坚决不给子孙后代留遗憾、留祸患、留灾难。
来源:中国日报陕西记者站(记者 马烈) 编辑:杨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