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策
制度设计出现漏洞
记者调查发现,由于制度设计出现漏洞,导致新的不公:超生子女入学问题和“假外来务工子女”入学问题。
流动人口超生严重,但又要确保每一个孩子都能享受教育权利,造成一些新的不平衡。郑州市教育局经常接到市民投诉:某某外来务工人员有3个孩子,都能上学,我们“只生一个”的,孩子反而无法就近入学,公平吗?
二七区一所学校,今年外来务工子女已经占到75%,记者在一年级某班提问:家里还有兄弟姐妹的同学请举手。结果一多半的学生举起了手。
2008年2月,市教育局曾想抬高门槛,只保证计划生育政策允许的孩子入学。消息一出,反对声一片,最后不了了之。同年,二七区在招生政策中规定:需要提供现在居住地所在的乡镇、街道办事处计划生育部门出具的计划生育证明。结果还是骂声一片,此后再没人提过。
由于教育质量高,郑州还出现了一种现象:家长没在郑州打工,弄套假证件,专送子女来读书。有专家建议,郑州应该设立一些限制性规定,如要有一年以上劳动保障记录或纳税证明等。
专家还呼吁,要解决这些问题,应由教育、房管、公安、劳动保障、计生等多个部门联动,各负其责。
学校
优质教育资源供应不足
“入学难,也有学校布局不合理、新建学校少、优质教育资源紧张的原因。”郑州市教育局局长翟幸福坦承,优质教育资源供应相对不足。
按照规划,从2006年起郑州每年需新建15所中小学校,可年年都有“欠账”。
2006年至2010年,郑州每年要新建中小学校15所,而事实上,2006年—2008年投入使用的新建中小学不过23所。2008年郑州市计划新建、改扩建15所学校,当年落实的仅6所。2009年,郑州新建、改扩建了18所中小学,今秋却只有12所能使用。
“为什么建个学校就这么难?每年我们都承诺‘某某学校今年开工’,可年初开工和年尾开工都是‘今年开工’,效果却整整差一年!孩子不能等啊!”近日,郑州市人大常委会主任白红战提出了这样的建议。
“十一五”期间,郑州市区要新建61所小学,然而,当初规划的许多学校,目前仍无动静。要解决大班额问题,意味着未来5年需要建设47所中小学,这任务,很艰巨。
“关键是树立什么样的政绩观和考评机制。”河南省人大常委、郑州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教授董广安认为,建学校不比建桥修路出政绩快,会影响政府建校积极性。
抵触建校的还有房地产开发商。根据规定,每5000人区域要预留一所6个班规模幼儿园建设用地;每1万人区域要预留一所小学;每两万人区域要预留一所中学。而一些开发商则采取“分期开发”的方法,每期开发区域不到5000人或1万人来规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