气象科普仍是短板 科学防灾乃当务之急
记者:您认为目前气象灾害防御面临的首要问题是什么?
矫梅燕:气象科普工作。通过各种形式的气象科普,让老百姓了解和认识气象灾害及其防御常识,才能有效地防御气象灾害,保护自己。然而,许多老百姓关心的往往只是天气预报,以便安排日常生产生活,利用气象信息防御可能出现的气象灾害却不多。因此,向老百姓普及必要的气象知识特别是气象防灾减灾知识,引导他们正确地防灾减灾,这样才能最大程度减少损失。
当然,目前气象科普有些专业化,许多老百姓看不懂、听不懂,自然难以有效地防灾减灾。对于受气象灾害影响最大的广大农民来说,气象科普通俗化问题显得尤为迫切、尤为重要。
据统计,气象灾害所造成的人员伤亡98%以上发生在农村,农民是受气象灾害影响最大的群体。正是这个群体,一方面不能及时方便地得到气象信息,另一方面即使获得气象信息也很难有效利用。
因此,气象工作者想提高气象预报服务的效益,就必须重视并努力将气象预报服务的专业语言转换成老百姓通俗易懂的语言,既要及时地将气象信息告诉老百姓,也要告诉他们如何利用这些信息安排生产生活,做好防灾减灾、自救互救准备。
记者:气象部门在灾害防御方面发挥什么作用?
矫梅燕:我认为,气象信息应该在防灾减灾中起“消息树”和“发令枪”的作用。许多自然灾害起因于天气事件,天气气候事件往往影响到诸如交通、电力、通信、农业等各行各业。气象预警信息要起到“消息树”的作用,同时也要起到“发令枪”的作用,部门联动、社会响应至关重要。
因此,近年来,气象部门一直努力建立“政府主导、部门联动、社会参与”的气象防灾减灾机制。也就是说,当气象台预测到可能有气象灾害发生时,应当立即将气象灾害可能出现的时间、区域、强度以及可能造成的影响和灾害程度的预报信息向政府、相关部门、公众发布,政府及相关部门按照各自的职责组织气象灾害防御的响应行动,气象部门积极配合政府和相关部门组织气象灾害防御工作,公众以此采取相应的防御行动,这样才能够有效地防灾减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