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之城的新起点
事实上,申遗,还是登封这座中原古城的新机遇。
拆迁时,刘晓东和父母的两处院子换回了12万余元现金。随后,这些现金换回了一公里外的一处商品房。21岁至今,刘晓东卖了10年的鞋子;此前,他的父母已卖了15年。这是他们家的主要收入来源。
在登封,这是一个令人羡慕的选择。如果家中没有生意,人们大多会进当地的煤矿和冶炼厂。前者比较危险,后者有很大的污染,且更加危险——冶炼厂内的高温硅铁水,见水就炸。刘晓东的一个同学因此失去了双腿。
刘晓东回忆,小时自然环境也好。门口的观星台里有很多高大的松树,上面还有一些松鼠。
现在,拉煤车太多,周边的小冶炼厂太多,空气大不如前。
2008年,登封全市实现地区生产总值240.15亿元,完成地方财政收入16.51亿元。其中,旅游总收入为25亿元,仅为地区生产总值的近10%。作为一个文物大市,这样的旅游收入,显然未达期望。
从安全和环境因素考虑,从工业向旅游产业转型,已是这个中原古城的渴望之一。
1987年,中国开始申遗。刚从北师大历史系地方志专业毕业的吕宏军,到河南省嵩山管理委员会工作。他被领导安排写一份申遗材料。吕宏军写了一个材料,但因对申遗的目的和作用认识不足,再加上需要几十万元经费,最终搁浅。大约从1995年开始,登封的申遗工作被人大代表们年年提起。调至办公室工作的吕宏军,则多次将其写入政府年度工作计划。
这一刻,申遗的经济效益已开始显现——申遗成功,将会大大扩大原有景区的知名度。一些此前仅在一定范围内知名的景点,很快就会上升为国际国内的热门旅游目的地。就登封而言,稍远一点的成功范例,是山西平遥;近一点的,则是洛阳的龙门石窟。
平遥1997年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后,1998年门票收入从申报前的18万元一跃而至500多万元;龙门石窟2000年申遗成功后,门票收入“连续翻番”,申遗前,每年门票收入1000多万元,2005年门票年收入则达到6000万元。
对于地方政府而言,申遗也是一把双刃剑。和现在的文本比起来,吕宏军当年草拟的那个文本根本不合格——“现在的申遗文本,一个主要审查点是管理承诺。地方政府必须承诺对列入世界遗产名录的文物实行文本所规定的特别保护。”
登封的本次申遗文本,广受评审专家好评。其内容已经细致到多长时间监测一次周边噪音、大气、水文、气候状况;每个景区最多可以容纳多少游客。
吕宏军说:“以登封的观星台为例,全部区域最多可容纳1490人。其中,文物围墙内最多111人;观星台台体之上,则最多是8人。超过这一数字,将立即采取控制措施,保证游客和文物的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