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政|经济|社会|热图|专题|节会|人事变动|地方企业|文化旅游|
  各地: 安徽 北京 重庆 大连 福建 广东 广西 海南 黑龙江 河南 湖北 湖南 吉林 江苏 辽宁 四川 山东 上海 陕西 深圳 天津 新疆 云南 浙江
国共在两党合作发源地再度共谋民族复兴
2010-07-11 08:44:44      来源:新华网

打印文章 发送给好友

“两岸经贸文化论坛来到广州,可以说是‘一个美妙的历史巧合’!”辛亥革命研究专家、广东省社科院原院长张磊兴奋地说。

第六届两岸经贸文化论坛10日在广州开幕。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全国政协主席贾庆林和中国国民党荣誉主席吴伯雄等两党高层人士和两岸工业、科技、能源、环保产业界以及文化、教育、体育、新闻界代表400余人出席。

“在两岸签署经济合作框架协议的背景下,围绕促进新能源产业合作、加强节能环保产业合作及深化两岸经济合作三项议题进行研讨,并举办文化教育专题座谈会。这是国共两党在新形势下进一步推动两岸关系发展的重要举措。”贾庆林说。

广州曾是“国民革命的中心”,1924年1月,更见证了中国共产党和中国国民党的首度合作。这一特殊的历史渊源,在10日的论坛开幕式上被两党高层一再提及。

贾庆林说,在当年中国内忧外患的情况下,中山先生第一个喊出“振兴中华”的响亮口号,至今激励着我们为民族团结富强而奋斗。我们今天在这里举行两岸经贸文化论坛,商讨如何提升两岸竞争力,具有十分特殊的意义。

“如今我们在这里回顾过去这段风起云涌的历史,缅怀孙中山先生在广东、在广州所作的种种努力,无一不是谋求振兴中华,为了中华民族的复兴壮大。”吴伯雄感慨道,现在在广州举办第六届两岸经贸文化论坛,同样也是为了谋求两岸人民福祉和共同发展。

上个世纪,从第一次国共合作开始,大多数的岁月里两党之间分多于合、对抗多于对话,甚至两度爆发内战,造成海峡两岸分隔至今。2005年是两党关系也是两岸关系的转折之年。当年3月28日,国民党副主席江丙坤率团抵达广州,这是国民党56年来首度以党的名义派团到大陆参访。广州,成为两党关系“破冰”的起点。

一个月后,4月29日下午3时整,中共中央总书记胡锦涛与中国国民党主席连战在北京人民大会堂北大厅历史性握手。两只手穿过台湾海峡、穿过几十年的历史风雨,紧紧握在一起。“度尽劫波兄弟在,相逢一笑泯恩仇。”这是无数中国人在看到和回味这一刻时,最喜欢引用的鲁迅先生的名句。

“胡连会”发布的“两岸和平发展共同愿景”内容之一,就是建立党对党定期沟通平台,而两岸经贸文化论坛就是“平台”之一。过去举办的五届论坛,共获得87项的结论与共识,为两岸关系走向和平发展发挥重大的作用。

本届论坛以“加强新兴产业合作,提升两岸竞争力”为主题。其背景是上月底,海协会与海基会在重庆签署了两岸经济合作框架协议(ECFA)。这一协议的签订,“标志着构建两岸关系和平发展框架在经济领域取得重大进展,两岸经济关系从此站在了新的历史起点上。”贾庆林说。

“ECFA签署后,两岸在新产业方面将得以有更多的合作,把更多的希望变成现实,这也是论坛主题的含义所在。”中国国民党国政基金会教文组召集人李建兴对记者表示。

吴伯雄说,两岸经济合作的广度、深度、强度都有很大发展空间。希望通过本届论坛的讨论,达成持续深化两岸经济合作,结合两岸产业优势,携手拓展国际市场,争取全球商机,携手打造华人品牌的目标,共同推动两岸关系和平发展向前迈进。

贾庆林指出,面对世界经济科技发展的新趋势以及两岸经济社会发展面临的新形势,我们需要把握机遇,锐意进取,尽快建立起多层次、多渠道的具有两岸特色的经济合作长效机制,丰富合作内容,拓展合作领域,创新合作形式,提高合作水平,最大限度地实现两岸经济优势互补和互利共赢,最大可能地提升两岸经济参与国际竞争和抵御外部风险的整体实力。

他就大力加强战略性新兴产业合作,共同推进科技进步和创新,提出了四点重要倡议,获得与会两岸人士的强烈反响。

在10日上午的开幕式后,参加论坛的两岸人士将围绕本届论坛主题深入交流探讨,于11日形成“共同建议”,为两岸主管部门制定和实施相关政策提供重要的参考。

“深化经济合作、提高两岸经济竞争力,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然要求,”著名台湾问题专家徐博东说,“两岸经贸文化论坛在两岸关系发展上一直发挥着先导作用。本届论坛取得的成果及其今后的效应,一定会证明论坛在广州举行不仅仅是历史的巧合,而且是民族复兴的又一历史契机。”

来源:新华网(记者 李寒芳 陈键兴 王攀) 编辑:宁波


新闻热搜
 
专题
科学发展 创先争优
>> 详细

各地新闻
入夏以来,全国大部分城市持续高温,四季如春的昆明却成了游客避署的好地方。今年上半年世界文化遗产石林风景名胜区接待游客达到128万人次,其中国内国际游客各占了一半。>> 详细
点击排行
  张春贤履新70天是咋“跳出刚柔轮回”的?
陕西在全国率先试点家庭暴力案件“人身保护令”
 
视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