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7月7日起进入“小暑”节气,意味着北京已进入盛夏,空气湿度将逐步加大,天气由干热转为闷热,距离一年中最热的时期越来越近,故民间有“小暑接大暑,热得无处躲”的说法。
面对持续高温天气,市民要谨防心律失常。北京医院心内科副主任刘德平7日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高温天气易使人体交感神经兴奋, 尤其在不适当运动、精神紧张、精神压力过大等因素促使下,易诱发心律失常,心梗、梗死后离子通道异常,严重者会导致猝死。
刘德平说,心律失常是指由于心脏激动的起源或传导异常所致的心律或心率改变,是临床最常见的心血管疾病之一。心律失常患者的临床症状轻重不一,轻者可无任何不适,严重的可以引起心脏扩大、心力衰竭、晕厥、甚至猝死。其临床表现是一种突然发生的规律或不规律的心悸、眩晕、胸部不适感、憋闷、气急、体力疲乏或者劳累、手足发凉和晕厥,甚至神志不清。有少部分心律失常病人可无症状,仅有心电图改变。
刘德平说,几乎每个人一生中都会经历心律失常,和年轻人相比,老年人的心律失常发病率更高。因为随着年龄增长,机体衰老等生理变化会对心脏的传导系统产生不同程度的影响,易发生传导障碍和心房颤动等。另外,许多老年人患有循环系统疾病,如冠心病、高血压、肺心病等,这些疾病都会引起心肌供血不足,是心律失常患病的高危因素。
发生于症状出现后1小时之内的死亡为猝死。刘德平表示,最严重的心律失常(室速、室颤、心脏停搏)可引起心脏性猝死(SCD)。目前,发生心脏性猝死的人群很多,中青年人已经成为心脏性猝死的高发人群。
针对如何降低心脏性猝死的风险,刘德平认为,心脏性猝死是一个连续体,低危与高危之间并没有一个明确的分界线。最近一项流行病学资料表明,SCD者中,1/3属于当今概念中猝死的高危人群,1/3属于中、低危人群,1/3根本无任何危险因素。可见,当今流行的猝死危险因素的概念尚有缺陷,同时SCD危险分层的医学技术远不够敏感。而最好的预防是患者被确诊是心脏猝死高危人群后,就进行预防性治疗。
刘德平表示,心律失常患者对于疾病要有正确科学的认识,在配合治疗的前提下,稳定、乐观、轻松的心态十分重要。有些人面对心律失常非常恐慌,以为一旦患病,就意味着得了严重的心脏病。其实,并不是所有的心律失常都标志着患有器质性心脏病,绝大部分的心律失常为良性过程。不过,发现心律失常,还是应该到医院去检查,确定是否为器质性原因所致,然后再酌情处理。(完)
来源:新华网北京频道 编辑:杨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