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中药的瓶颈
一位北京市民告诉本刊记者,他习惯用中药,但中药品种太多,品质差别太大,同样是板蓝根颗粒,有的每盒售价9元,有的却只售1元,价格差8倍,这很不正常。
本刊记者了解到,中药里有效成分含量必须达到一定程度才会有疗效,但一些收入《中国药典》的中药品种是不测含量的,这就容易造成药品低水平仿制,不能有效地控制产品质量,造成有些中药产品在疗效上大打折扣,严重影响治病救人。
宛西制药集团董事长孙趯志说,由于历史的原因,中药质量标准不高,直接导致中药行业低水平重复建设,同质化竞争严重,多、散、乱,进而导致质量可控性差、临床疗效不稳定。“这一事关身体健康与生命安全的产业已经到了危机的边缘,亟待提高质量标准。”
据悉,目前中国有中药企业近2000家,行业集中度不高,超过10亿产值的企业寥寥无几。中国工程院院士吴以岭建议,国家应下大力气鼓励医药企业做大做强,提高创新能力和产品质量。在中药质量标准中应建立多指标含量测定,更多地明确药用物质成分并实现对多种指标成分的含量测定控制,改变生产质量标准“定性不定量”的传统惯例,让劣质药无处藏身。
神威药业董事长李振江说,医药行业的自主创新需要大量的投入,而且风险极大,没有实力的企业难以实施。可如果市场成果被一些小企业占领,那很不合理。
“应依靠专家的力量,在调研的基础上做到药品优质优价、科学定价,保证药物生产企业有利可图,但是这个利润必须控制在合理范围内。”著名心脏病专家葛均波认为,一个药品的研发、制造过程的成本,相关领域内的专家心中多少有本账,在建立药品定价专家库的同时,采取药品定价专家随机抽样制度,防止其利令智昏。
成都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科技局副局长熊平建议,国家有关部门应加强控制,在审批环节防止一种药品仿制过多、过滥。另外,也可以利用价格杠杆,比如,在定价环节保证企业下功夫研发的“首仿药”卖高价,“二仿药”、“三仿药”及之后的仿制药价格依次递减10%,让过度仿制药没有利润空间。
在“以药补医”的体制下,突破低端仿制的恶性循环,几乎成为一道无解的题目——本土药企需要靠“价格战”争取市场份额,其获得的微薄利润无力支撑巨额的新药研发,而没有原创新药,就难以享有尊严和合理的利润空间。
刘振秋在前述论坛上表示,药品价格改革将适当降低流通环节加价总体水平,对流通环节实际加价率进行控制。医疗机构药品目前实行的加价15%销售的比例将逐步降低,探索试行差别加价政策。推行公立医院试点改革的地区,将探索取消药品加成,研究设立药事服务费制度。
这些设想能否改进中国医药产业的制度环境,值得关注。毕竟,如果把研发原创新药比作一场马拉松,现有体制无疑是对运动员耐力的巨大考验。
来源:瞭望 编辑:马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