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马大道”上的石板路。
“你看看,这里还有当时马帮和背帮留下的椭圆形的马蹄印和圆形的拐锥孔,我们统计了一下大约有300多个……。”近日,记者在四川宜宾珙县王家乡,寻访了当地一条约有四公里长的古石板道,当地人认为,此为五尺道的一条重要支线。
据当地已有84岁高龄的邹宗清老人介绍,由于王家乡东南部紧挨云南威信县,所以两地贸易往来十分紧密,主要依托的就是他们称之为一条叫“关马大道”(音)的道路。老人说,王家乡就是依靠两地贸易而发展起来的,最初在此生活起居的只有两三户人,为南来北往的商贩提供茶水服务,作为临时歇工之所,逐步发展为货物中转点,远近不少乡民迁至此处,安营扎寨、修建房屋使聚居的规模逐渐扩大,至清代初期已基本形成集镇,成为一处盐、米、布、土特产等物资交易集散地,旧时称为“王场”。
珙县文化体育局副局长罗允伟告诉记者,邹宗清所说的“关马大道”在王家乡的总长度约有25公里,目前在王家乡北部和南部基本还保留约10公里,其中从三岔河往南至四里坡一段约4公里长的路段基本保存完好。该路段道路平均宽度约1.2米,坡度大约30至50度,最高处海拔1373米,道路均系大小不等的石板铺成,行走较为通畅,石板面上现存约300余个圆形的拐锥孔和椭圆形的马蹄印。
拐锥孔是由一种当地人称“拐扒子”的工具在石板上长年累月钉在上面而形成的,拐锥孔一般深约10厘米,直径5厘米。马蹄印长约15厘米,宽约10厘米,印痕保存完好。
罗允伟说,据他们初步考察认为,“关马大道”是四川宜宾至云南昭通的又一条重要路线,应该是五尺道的一条重要支线,道路及沿线遗址记载和反映了明清、民国乃至更早时期当地的社会生活状况和经济发展水平,是历史的真实写照,是劳动人民智慧的具体体现,为研究当时川南地区社会经济状况、商贸经济发展和建筑技艺保存了大量的实物资料,具有重要的考古价值。
来源:中国日报四川记者站 宜宾日报社 (记者 罗志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