危旧房改造、城中村改造、居住区整治、市容环境综合整治、主干道环境综合改造……三年来,城市改造战役在我市已经打响多场。
每一次改造完,整个城市都会愈发容光焕发。
今年2月,新的一场规模宏大的城市改造战役打响了:大到建筑外立面、沿街绿化、架空管线,小到店招店牌。进行3个多月后,城市开始变得清爽。
重庆市的最终目标是,在2年时间内,把城市“脸面”上的每个“毛孔”,都清理干净。
刻不容缓 城市需要“洗脸”
进入二环时代的重庆,城市变大了,路变宽了,但许多城市建设遗留问题却浮出了水面。
走在主城区的一些路段,你会发现,有些区域主干道两侧的建筑外立面颜色五花八门;沿街门面的招牌像在比赛似的,一块比一块“打眼”,有的店家还为自家门面贴了多块招牌;架空管线横七竖八地悬在空中,将天空分割成一小块一小块;街边的绿化看上去参差不齐,有些还一副病怏怏的样子……
在3月召开的主城环境综合改造动员大会上,市长黄奇帆一一痛数重庆的11个城市管理问题。
新一轮的城市改造,刻不容缓。
从今年起,我市将利用两年的时间,对主城区31条89段178公里的主干道,实施环境综合改造。
今年启动的为41段共92公里,约占全部改造总量的52%。明年则实施48段共86公里。
目前,第一批计划启动实施16段约31公里(涉及12条主干道),已经于今年4月以来陆续启动。第二批计划实施的25段约61公里道路,预计7月启动。
市城乡建委负责人介绍,此次“变脸”的主城主干道包括五个方面:架空管线下地、建筑立面整治、市政环卫设施改造、园林绿化改造、广告店招整治。
“现在,主干道上种植了一批大树,两侧的户外广告、占道设施也基本清理完毕。”该负责人称,现在,相关部门正在对外墙饰材进行整治,对阳台、遮阳(雨)篷、空调外机、防盗窗等进行规整,并继续补充和完善行道树、分隔带现有的绿化,见缝插针添绿增绿。
重新设计 亭棚伞摊规划6月出台
没有散乱的摆放,更没有“一亭多用”的怪相。现在,在南岸区龙门浩街道桂花路,一溜儿暗红色的报刊亭沿着路一字排开,看上去整齐又规范。
但几个月前,这里还是另一番模样:报刊亭、爱心亭除了卖报纸,还“兼职”卖起烧烤及其它小吃。不仅如此,它们占在人行道和盲道上,给过路行人造成不便。
这样的情况,主城其它各区也时有发生。
作为此次城市环境综合整治的重要项目之一,截至目前,主城区共移除影响城市景观和人行道、盲道的三峡报刊亭687个、爱心亭192个、其它各类亭(棚、伞、摊)3401个。“目前,各区正在对这些亭棚伞摊进行重新规划。”市市政委相关人士称,最快本月底,新的规划就能出台。届时,各区再各自召开听证会,让市民自己来决定这些亭棚伞摊到底摆在何处。
此外,我市户外广告清理已进入到第二阶段,预计下月底,主城各区和北部新区的主要窗口地区、商业中心和至少3条主干道沿线的店招店牌,便可全部整治完毕。
先行规划 不打无准备之仗
5月26日,市市政委和主城各区市政部门在渝中区中山四路,开了次现场会。“以后主城的人行道可以统一铺装透水砖。”市市政委负责人说。
他们脚下踩着的,便是这种耐脏、吸水的灰色透水砖。
在现场会上,从人行道如何铺装、路灯灯杆怎样涂装到路沿石的设置等细节,市政部门都进行了统一规范,“这是为了避免以后整治出来每个区的标准都不一样。”
的确,城市综合整治,不能打无准备之仗。
目前,市规划局正在对城市环境改造的规划方案进行技术指导。
“城市综合整治需要通过规划,让各项整治内容协调起来,并形成每条街道统一的风格特色。”为此,市规划局已先后出台了《重庆市规划局关于提高建设项目方案设计水平的规定》、《重庆市城市岁月特色规划设计暂行规定》、《街道环境整治规划设计导则》等,对主城的整体风貌、主干道建筑外立面、人行道、绿化景观等制订了导则。
我市城市环境整治选择综合改造,将打造出一个充满山水特色和人文气息的城市
主城区城市主干道环境综合改造分为两年完成,31条89段178公里的主干道会彻底改变凌乱、不协调、市政设施破损严重、架空管线繁多的现象,出现在市民视野的,将是一个充满山水特色和人文气息的城市。
近日,市建委、市市政委、市工商局、市园林局、市国土房管局、市规划局等部门负责人,就城市环境综合整治进展情况进行了通报。
市建委
改造中保留
城市文脉和历史记忆
提档升级避免大拆大建
直辖以来,重庆城市建设发展速度很快,成就辉煌,主城区的道路变长了,房子变漂亮了,城市也变大,进入二环时代。
但是,城市的一些矛盾也同时显现出来,主城区主干道两侧建筑建成年代跨度很大,建筑立面凌乱,色彩不协调,市政设施破损严重、不统一,架空管线繁杂、沿街裸露,绿化参差不齐、长势不好、档次不高,户外广告数量多,店招店牌凌乱,城市街区面貌陈旧杂乱,严重影响城市形象,甚至存在着严重的安全隐患(比如建筑瓷砖坠落、附属设施锈蚀、市政设施缺损等)。
市建委副主任游正焜表示,针对存在的这些突出问题,在城市建设提档升级中,为了避免大拆大建,城市环境整治选择了综合改造,目的是使城市的功能完善,城市环境改善,城市形象提升,市民从环境改善中受益。
其次,这也是城市发展必然经历的过程,选择改造城市,可以让城市的功能更完善、风貌有所提升、品位提高,在发展中保留城市文脉和历史记忆。
每条街风貌有统一要求
据了解,我市计划用两年的时间改造主城区31条89段178公里主干道。其中,今年实施41段92公里(约占总里程的52%),明年实施48段86公里。2010年第一批16段31公里,今年4月以来,已陆续启动第一批16段31公里改造,第二批25段61公里改造,将于7月启动。
“这次改造要实现三个不同。”游正焜说,第一是全面的改造,主干道会结合居住区一起改造;第二是从过去对一个点的改造,变成对一条街的整体提档升级;第三是对一条街的风貌进行统一的要求。
五措施整治主干道环境
整治建筑立面,以达到规范、整洁、统一、清爽。
对一些缺少历史资料、结构陈旧的建筑对建筑立面进行简单处理,使其与环境大致协调。对近几年已经整治过或即将拆除的建筑,确需整理的进行简易清理整理,然后基本维持现状。
交通管线是将10千伏及以下的电力、通信电缆由架空改为地下铺设,改变原有“蜘蛛网”式的混乱现象。
主干道两旁的绿化提档升级,通过补充完善行道树、分隔带等现有绿化,高标准新建集中绿地,见缝插针,提高绿化标准,打造城市绿化骨架,改善人居环境。
对于广告店招进行规范治理。按照统一设计、统一材质、统一设置的要求,减少广告数量,严格实行“一店一招”,体现统一而富有文化个性。
市园林局 主城人均绿地面积达到11.69m2
“一城绿色四季花,道路绿化连成网,公园绿珠缀满城,立体绿化显特色。”市园林局透露,自“森林重庆”建设启动以来,在不到两年时间里,累计造林1119万亩,其中,新造林734万亩,相当于前10年新造林的总和,全市森林覆盖率达到35%。2009年,主城区绿地率达到36.49%,人均绿地面积达到11.69m2。
据了解,主城区从2008年到今年5月间,共计完成各类绿化工程项目944个,其中,新建改建城市干道绿化198个,新建城市公园43个,新建社区公园174个(包括23个拆违建绿点),完成城市森林项目49个,新建完成靓点、节点、广场、生态修复、立体绿化和背街小巷改造、城中村整治等其他项目400余个。
“40余个特色鲜明的重点城市公园已向市民免费开放。”市园林局局长余守明表示,城市公园不仅完善了城市绿地系统,也为老百姓提供一个休闲娱乐的去处。
据悉,这些重点城市公园包括:全国最大的规划专类园江北区鸿恩寺公园,利用植物净化污水的彩云湖湿地公园,由百名院士参与建设的龙头寺公园,保留了原教堂具有浓郁欧式园林风格的江北嘴CBD中央公园等。
同时,在主城区,为了让老百姓出门就能见绿,园林部门还在一些中心区、老居民区建起了一批社区公园。并建设了沙坪坝区小龙坎绿化广场、九龙坡区矿机村社区公园、大渡口区思源广场、渝中区大溪沟怡园、江北区玉带山坡地公园等23片拆违建绿工程。
按景观大道、鲜花大道的要求,对198条新建、改建干道绿化建设一次到位,高标准的建设了高九路、嘉华大桥延伸段、空港景观大道、服装城大道、大学城科技大道、金山大道、金渝大道、中环快速干道、大兴路、方正大道等,形成了城市的绿色骨架。
此外,对是城市建设中出现的“伤痕”进行修复,如部分大桥的空白区域,都补种了植物,在城市的转盘、节点、三角地和开敞空间等,栽植了一批大苗大树,增加了城市的森林感,对园林景观起到了画龙点睛的效果。
市国土房管局 主干道建筑立面 要淡雅柔和清爽
“重庆很热,不应该把外墙涂成红红绿绿。”市国土资源和房屋管理局拆迁处处长郭唐勇介绍,城市改造,需要符合重庆的特色,如建筑的外立面改造,已经确定用一些温暖柔和的颜色,同时体现巴渝风貌,让人看了不觉得生厌。
郭唐勇说,主干道的改造,主要是考虑整个效果一定要统一,形成一个规范。主干道建筑立面整治要通过对建筑物外立面、阳台、门窗、遮阳棚、空调外机、沿街底层立面(门面)、防盗网及护栏、线网、屋顶、围墙等进行综合整治和改造。
据了解,在对建筑立面的整治中,对破旧的外墙饰材进行改造,要达到规范、整洁、统一和清爽的效果,形成淡雅柔和的城市色彩环境。如阳台外立面应该整洁规范、无不良突出物;对确有必要保留的遮阳(雨)篷进行统一设计、统一材质、统一安装;对空调外机位进行规范和遮盖(用穿孔铝板或百叶遮盖,不影响空调功能);防盗网可改为内设隐形防盗网。同时,通过改造及时排除附属设施的安全隐患。
市市政委 市政设施涂装改造保持统一色彩
“主城区市政设施要统一涂装。”市政委道桥处处长王皓敏介绍,目前已逐步对主干道上所有的路灯灯杆、防撞护栏、人行护栏、人行天桥、地下通道、立交桥等结构设施进行涂装,防撞护栏整改工作已经全部完成,天桥、立交等结构设施涂装计划7月底前完成。
据介绍,今后,主城区人行道地砖、人行护栏、大桥栏杆、天桥立柱以及窨井盖等市政设施都将统一色彩。要求人行护栏金属栏杆采用海灰色亚光漆;大桥栏杆、天桥栏杆立柱、天桥墩柱、梁体及踏步侧面、路灯杆、路名牌和交通指示牌立柱、照明配、变电箱箱体等统一采用灰色亚光漆。
目前,全市首条示范路段中山四路整治改造已基本完成,人行道路面铺装采用青灰色透水砖,路沿石采用芝麻灰花岗石,市政排水井盖统一成深灰色球墨铸铁井盖。
市工商局 年底前规范主次干道一店一招
“店招店牌此次城市环境整治行动的重点之一。”市工商局广告处处长魏彬说,为了从源头上遏制店招店牌的凌乱,市工商局专门出台措施进行了一店一招规范。
一是确定了店招店牌规范整治的范围和重点,将主城区城市建成区全部纳入店招店牌规范整治的范围,同时确定了规范整治的重点是主城区主次干道、主要窗口地区和各区的商业中心。
二是提出了规范整治的目标要求,要求通过规范整治,使主城区主、次干道沿线,主要窗口地区和商业中心的店招店牌设施规范、整齐、美观,符合城市街区历史文化背景要求,与街区功能定位、建筑物设计风格相协调,与城市夜间景观相协调。
三是要求在今年7月底以前,主城各区、北部新区必须完成辖区内主要窗口地区、商业步行街和至少3条主干道的店招店牌规范整治任务,12月底以前,各区必须完成辖区内所有窗口地区,商业中心和主次干道店招店牌规范整治任务。
据介绍,7月底以前,要完成整治的路段共有37条,商业中心和窗口地区12个,共计72.43公里,整治路段和区域的门店总数共计8817个,店招店牌13034块,计划整治达标门店7996个。
市规划局 整体设计城市山水特征人文地理
“重庆的城市综合改造,会打破格局形成一种相得益彰的风格。”市规划局总建筑师张睿透露,重庆的规划建设要充分发挥历史文化内涵,今后,城市的山水特征和人文地理,是外地人进入这座城市的第一认识。
据介绍,为了避免过去各自为政改造的局面,重庆城市环境综合改造,已经进入了整体规划设计和改造的时代。目前,主干道的31条道路的风格设计已经全部结束。
张睿表示,城市设计中,不能使用大红大绿,一定要有统一的安排,在一个大的基础上做方案,就比较科学合理。当然,城市的历史风貌也不能丢,历史风貌是什么颜色就应该保留。
来源:重庆晚报(记者 王渝凤) 编辑:宁波 冯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