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石器、汉代、六朝时期,有钱人死后都兴怎样陪葬?29日,记者跟随重庆考古研究院专家亲赴涪陵区,见识了刚刚挖掘出土的远古墓葬群,和考古史上都稀少罕见的分工明细的汉代窑炉。
古墓量大五天“出土”一座
早前,重庆涪陵区白岩寺一带就出现过大量汉代崖墓。通过考古队专家分析研究,涪陵区曾是远古人类活动频繁的生活区域,以及古墓厚葬地。到后来,该地区还陆陆续续有古代文物出土,只是并没有专人对其实施规模性挖掘开采。
“像这样的古墓,被发现了不少,我们五六个人挖五天就能出土一座。”29日,涪陵区“转转堡墓群”出土现场,一名正在“挖墓”的农村妇女手拿锄头和记者聊起来。今年三月份,重庆考古研究所的工作人员开始对涪陵区沿江一带进行大面积文物勘察,“转转堡墓群”的土坑墓,和“八角亭渡口”的崖墓就是该次勘察的重大发现。
土坑墓,顾名思义埋在地下,惯常于泥下五米位置。按照当地农民的说法,要成功掘出一口古墓,“需要掊出80-100立方的泥土。”目前住在“转转堡”附近的农民几乎都来“挖墓”了,他们按天数拿工资,周期则围绕古墓出土时间计算,“一般都是五六天。”
古人陪葬也喜欢房子、丫鬟
在涪陵八角亭渡口的崖墓出土现场,记者看到随即发现的陪葬物:釉鸡、釉猪、生活陶品等。重庆考古所副研究员李大地分析,这是一座汉代古墓,死者身份比较高贵,尽管彼时的人都“视死如生”,崇尚厚葬,但能够在鸡、猪等动物上施釉,实力可见一斑。
然而,汉代距今几千年,古墓历遭盗窃,剩下的不过是“残羹冷炙”。工作人员小周告诉记者,事实上这座崖墓被发掘时,工作人员能清楚地看到有盗墓者留下的痕迹。墓中剩下的陶佣、生活用品以及陶房等,和现代人陪葬烧制的房子、用人丫鬟如出一辙。
据统计,截至目前,考古队已完成1825平米的勘察面积,共发掘地下文物点11处,其中遗址2处,其余为墓葬,以汉、六朝墓葬为主,还有部分清代、民国墓葬。
草木灰烬识古人“最后一窑”
和涪陵出土大量墓葬群意义不同,在考古史上留下浓重一笔的要数才发现的远古窑炉。李大地解释说,过去在主城区的江北、忠县地区曾发现过古时候烧制窑货的场地,“但规模和功能分区绝对不及此。”
原来,涪陵八角亭渡口遗址发现的汉代窑群,不仅规模庞大,烧制的成品具有颇高的功能识别性,这在考古史上意义非凡,具备极高的学术研究价值。“通过窑炉里残余的千年草木灰烬,可以断定古人是用木炭作燃料的,”李大地说,遗憾的是目前后人能看到的“不过是古人的‘最后一窑’”,并且部分成品属烧制过程中的“次品”,被遗留了下来。
记者看到,“最后一窑”中残余了筒瓦、板瓦等建筑材料,和冥祭用的窑鸡、窑猪等物品。根据窑炉的面积大小和余下的高度,粗略可以计算出,古人烧制一炉窑货,可以输出成千上万片瓦砾。
来源:华龙网 编辑:段若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