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劳动课上,同桌同学看着刘凡“穿针引线”。新华社记者李晓果、李颖报道
5月25日,刘凡在英语课上跟着老师大声朗读课文。 他是随农民工父母进城寻梦的“无根儿童”。新华社记者李晓果、李颖报道
5月25日,刘凡的母亲王建梅来接儿子放学。新华社记者李晓果、李颖报道
刘凡是随农民工父母进城寻梦的“无根儿童”。从他的家乡,数以万计的“农二代”和他一样涌入大大小小的城市,在不属于他们的高楼大厦间寻梦。然而,在无数80后、90后“农二代”大哥哥大姐姐游离在城市边缘,无法逾越梦想与现实之间的鸿沟时,从小在城市里长大的他身上却写满着城市符号,已然找不到农村的痕迹。
刘凡今年八岁,四岁时跟随父母从河北张家口来到北京,现在是石景山银河小学三年级的学生。从到北京伊始,刘凡就和这里的小朋友一起长大。4岁上鲁谷社区幼儿园,5岁到石景山青少年宫学习,6岁起就读于银河小学。一上小学他就报了器乐班,开始学习扬琴。在刚刚过去的期中考试中,刘凡的数学和英语成绩都在90分以上。他最爱上电脑课,“可以用电脑嘛。等考完试了,有时还可以玩一小下游戏。”他调皮地眨眨眼睛说。体育也是刘凡的长项,体育老师说:“班上没有几个比他跑得快。”“长大后,我想骑自行车去西藏。”
刘凡说,“所以现在得把身体锻炼好。” 在银河小学上学的农民工子女不只刘凡一个。学校的周校长说;“虽然知道他们是从农村来的,但同学看待他们并没有什么不一样。大家一块儿学习,一块儿疯闹。 刘凡的父亲刘爱忠在石景山七星园小区看守自行车棚,车棚旁边有间六平方米的小屋,本来是给看守员晚上临时休息用的,现在成了刘凡的家。由于物业的照顾,这间房没有收他们的租金。三张床、两张桌子和一张凳子是一家三口所有的家具。没有空调,夏天他们就把门打开,笑言“也凉快”。
母亲王建梅在一间房产中介公司做销售,每个月能拿1000多块,加上孩子父亲看车棚一个月800元的工资,一家人足以维持生计。 王建梅说,刘凡自从懂事起就在北京生活,几乎没回过老家,对老家的感觉已经比较模糊。“我们张家口人说话有点口音,有时候我陪他读课文,他就会说妈妈发音不对,应该这样这样读。现在问他老家的事他什么印象都没了。”王建梅说到这里有些慨叹。“这几年在北京生活确实比前些年轻松。现在学校不收借读费了,每个学期能少交200多块钱。今年北京发布了政策,打工父母的孩子和北京孩子一样可以免试就近入学。” “喜欢北京吗?”记者“揪”写完作业后在小区内滑板玩得正欢的刘凡。“喜欢啊!这儿有好多小朋友,好玩。” “想不想家?” “这儿就是我的家啊。”刘凡的眼神里充满了认定。
来源:新华社 编辑:段若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