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政|经济|社会|热图|专题|节会|人事变动|地方企业|文化旅游|
  各地: 安徽 北京 重庆 大连 福建 广东 广西 海南 黑龙江 河南 湖北 湖南 吉林 江苏 辽宁 四川 山东 上海 陕西 深圳 天津 新疆 云南 浙江
撤销县级驻京办进入倒计时:真撤还是虚晃一枪?
2010-05-21 10:34:31      来源:中国青年报

打印文章 发送给好友

撤销县级驻京办进入倒计时:真撤还是虚晃一枪?

撤销县级驻京办进入倒计时:真撤还是虚晃一枪?

撤销县级驻京办倒计时

距离国务院规定的撤销县级驻京办的期限只剩下30天了。在北京,一些县级驻京办的牌子已陆续被摘下。湖北、广东、浙江、甘肃、江西、河南等十几个省份出台了相应规定,大部分保留了地市级驻京办,均要求县级驻京办全部撤销。那么这些被撤销的驻京办是真的撤离,还是虚晃一枪,换汤不换药地存在?

1月19日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加强和规范各地政府驻北京办事机构管理的意见》,明确保留省级驻京办,对于已经设立的地级市、地区、盟、州人民政府驻京联络处,确因工作需要,经所在省(区、市)人民政府核准后可予保留。

明确撤销地方各级政府职能部门、各类开发区管委会以及其他行使政府管理职能单位以各种名义设立的驻京办事机构;撤销县、县级市、旗、市辖区人民政府以各种名义设立的驻京办事机构。时间期限是今年6月20日。

是否会白的变黑,黑的照旧黑

马甸南路是与北三环路垂直的一条小路,以7省驻京办齐集在此而闻名。从1985年开始,吉林、山东、江苏、浙江、福建、江西、湖南7省份的驻京办在此联合办公。虽然现在大院的门口还挂有牌子,但是大多数省份都在北京有了自己的高楼大厦。这里集中的是各地驻京办的宾馆,还有川菜、湘菜、东北菜等各地美食。

“背靠大树好乘凉”,马甸南路汇集了许多省市的地县级驻京办。有的是租大楼院里面的房子,还有的把牌子挂到了周边的居民小区里。

“1979年,各省逐步恢复了以前撤销的驻京办,开始大家都没有固定的办公地点,四处借。后来北京市政府划拨了一块地,从1985年起7省在这联合办公。慢慢地先是地级在附近设驻京办,后来县级的也来了。”一位某省原驻京办老主任1979年被省政府派到北京,一直在北京工作居住,他见证了7省驻京办周边各地市、县级驻京办的发展。“以前是计划经济,物资紧缺,各地想得到物资就得靠人在北京盯着跑关系、找门路才行。一些地区、县里有事,一开始是派人在北京住宾馆,打听文件精神,跑些项目,后来干脆在北京挂起了驻京办的牌子。”

我国最早的省级驻京办是内蒙古自治区1949年在京设立的。国务院机关事务管理局公布过一个统计数字,截至2006年年底,各地政府及政府部门驻京办事机构共有927个。其中省级政府(包括计划单列市和副省级城市)及经济特区政府驻京办事机构50家,地市级政府驻京办事机构295家,地方各级政府部门驻京办事机构146家,县级政府及行使政府管理职能单位驻京办事机构436家。

可是,有人认为,上面的数字只是注册的或者是公开挂牌的驻京办的数字。一位驻京办主任说:“全国县级政府2900多个,各省市的各种职能部门在北京设立的联络处、经济协作办事处、联合办公室,名字各式各样,一些地方的重大项目在北京都设有办事处。”

今年1月,国务院关于加强和规范各地驻京办的意见下发以后,马甸南路确实发生了一些变化。有些县级驻京办悄悄摘下了牌子。有的牌子还在,可是里面已经人去屋空。

不过,许多人对此并不乐观。那位原省级驻京办老主任就说:“有需求,才会有各级驻京办。以后,县里有事不还得往北京跑?我看不会真正撤,或者先撤以后慢慢再回来。”这位老主任认为,许多事都是上有政策下有对策,这次规范清理恐怕也会是这样。况且还有许多带有驻京办工作性质的机构根本没有注册,或者没有自己长期固定的办公地点,这部分就无所谓撤与不撤。这样下去,结果就会是,一部分白(注册的)变成黑的(没注册的),而黑的照旧黑。

网上办公难替驻京办跑项目

李罡最近很忙,他的电话经常有媒体记者打进来。因为他创办的邸讯网成了大家试图了解驻京办去留的一个渠道。这是一个应运而生的网络媒体,同时还有一份纸质报刊,每月一期的《驻京资讯》,李罡担任社长。

“驻京资讯——驻京机构自己的报纸”,这是李罡给自己报纸的定位。邸讯网的名称则来自古代为地方官员提供朝政消息的邸报。

李罡说,他们建立网站的目的是给在北京的各类驻京机构提供一个平台,横向联系、交流信息,做些理论研究,共同推动各地的区域发展,也推动驻京办这个特殊行业的有序发展。不过,今年1月国务院发布规范驻京办的意见后,这个网站又有了新用途和发展增长点。

“现在已经有几个地方的县驻京办主任找到我们,希望我们开办地方频道,以‘某某县’之窗的形式反映某个县的风情、特产、文化、同乡联谊,从而起到宣传和招商引资的作用。”李罡说这是县驻京办在主动寻找转型方式,也符合国务院秘书长马凯明确提出的要求——“各级行政机关要转变工作方式,改进工作作风,大力发展网上办公和咨询服务,为驻京办事机构规范运行创造良好环境”。

规模化的展示、交流、沟通,这确是网络可以达到的目标,不过,这也只是驻京办工作职能的一部分。

“驻京办是体制的产物、时代的产物。驻京办也许存在一些问题,但不是驻京办本身造成的。改成网上办公是可以起到一部分作用,但是无法取代全部功能。”这是一位西部某省某自治州驻京办主任的观点,他在北京几年,对于驻京办功能最大的体会就是团结乡亲、服务家乡,“家乡的一些人在京务工、求学,口音都是一道坎,有时遇到难处,来到驻京办坐坐都能给他们安慰。”

郑焕明,曾任北京市经济协作办公室主任,负责全国各地驻京办事处审批及管理工作,他认为:“现在信息是畅通了,但只了解信息还是不够的,还得接触,还得当面谈,地方政府还要向上级申请项目。部委都聚集在北京,他不来北京,去哪里?撤了驻京办,他还会不断派人来,因为项目总得有人跑啊。”

“小说媒体妖魔驻京办”

新中国驻京办存在60年(“文革”中大部分被撤销),最近几年才被社会广泛关注。其间,一本名叫《驻京办主任》的小说功不可没。

近年来,与驻京办有关的一些案件浮出水面,也让人们把驻京办与腐败、拉关系、请客送礼相联。2006年,国家审计署前审计长李金华批评一些驻京办职能为“跑部钱进”。

“不管是社会上,还是许多媒体报道,大多数对驻京机构的评价还是停留在文学作品中,加之个别驻京办出现问题,老百姓越来越觉得驻京机构存在问题。可以说‘小说媒体妖魔驻京办’。”因此,李罡把“还原一个真实的驻京机构,客观、真实、公正的报道驻京办”,确定为《驻京资讯》的宗旨。

曾有地市级驻京办主任总结过驻京办的3个职能:一联两接三协助。一联,是联系当地在京名人,从将军到学者,甚至歌星,都有用处;两接,一是接待领导,二是接访,接待送返来京上访群众;三协助是招商引资、提供信息、服务在京务工人员。其中,最重要的职能是接访,也叫“维稳”。中国青年报记者也了解到,地县级驻京办确实有一部分开支由各地信访部门支付。

今年1月国务院发布规范驻京办的意见后,驻京办的去留再次成为人们的关注焦点。涉及的地市,特别是县级驻京办主任,都不愿公开发表看法。

中国青年报记者联系过多位县级驻京办主任,得到的答复几乎是一致的:“我们还是不说了,这个时期很敏感。”在记者提出可以隐去省市名称及其姓名时,这些主任态度依旧:“驻京办这个圈子不大,我们说点什么,别人都会去对号入座。”

一位中部某省县驻京办主任告诉中国青年报记者,驻京办主任都是普通人,不都像小说里写的那么手眼通天,驻京办接待领导的时间也很少,大部分时间是在处理各种各样的事情:县里企业来北京找项目谈合作出问题的,来北京看病没钱回不了家的,找工作被人骗走财钱的,还有一些上访事件,也就是“维稳”。

这位主任心存疑虑:“撤销县级驻京办,他们所从事的工作由谁来办呢?如果不能很好地安排,每个县级单位再派人驻扎到地级或省级办事处,那结果就跟以前没什么区别了。”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新闻热搜

 
专题
亿万网民相聚世博作品大赛
>> 详细

各地新闻

昨天,(北京)市工商行政管理局、民政局等政府部门在其官方网站公布了2010年部门预算,但寥寥几行的收支明细被专家和市民指为太“粗放”、看不懂。对此,北京市财政局表示,目前政府部门网上公开的预算科目是最底线的要求,此次公开先解决百姓网上看得到的问题,再逐步解决看得明白的问题。

>> 详细
点击排行
  北京多部门首度网上"晒"预算 被指太粗放看不懂
 
视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