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来自都江堰地震灾区40岁的叶红梅妈妈正手把手地向志愿者演示怎样用彩纸折出一朵娇艳的玫瑰。 |
5·12汶川大地震带走了四川上千孩童鲜活的生命,留下的是双亲刻骨铭心的悲恸。在5月9日世界母亲节,3名地震中失去儿女的都江堰妈妈们带着2000多朵自制的“妈妈之花”来到成都,在九个义卖点展开了他们的母亲节义卖活动。
永不凋谢的“妈妈之花”
“折花瓣不能太用力,太用力就不好看了”,来自都江堰地震灾区40岁的叶红梅妈妈正手把手地向志愿者演示怎样用彩纸折出一朵娇艳的玫瑰。
同“妈妈之家”中230多名妈妈一样,叶红梅在08年5·12汶川大地震中,永远地失去了自己8岁的孩子。
“刚刚过去那个小孩,跟我家娃娃一般大”,看着一小女孩捐完款后蹦蹦跳跳地走远,叶妈妈掩不住满眼的爱意。
“5·12又要到了,每到这个日子,心里都堵得难受”,叶妈妈叹了一口气,低头仔细地为纸花翻出立体的花瓣。
12种颜色的正方形彩纸在妈妈们灵巧的手中上下翻飞,沿着折痕被做出各种形状,用双面胶粘上绿色彩纸折成的花萼,插入裹着绿色胶布的竹签“花茎”上,一朵纸玫瑰就做好了。
由于制作者都是来自都江堰地震灾区失去子女的妈妈们,所以又被称作“妈妈之花”和“希望之花”。
制作一朵“妈妈之花”,需要妈妈们200多次细心的折叠,平均需要半个小时。
妈妈之家孕育新的希望
在都江堰市阳光小区的一栋安置房里,来自河北经贸大学心理健康中心的心理咨询师刘猛于创立了专门关心灾区妈妈心理健康问题的民间慈善组织“妈妈之家”。
妈妈之家主要援助灾区母亲和儿童,利用专业的心理学知识与关爱陪伴丧子母亲度过哀伤,并帮助母亲们再次孕育,再为人母。
得知汶川地震的伤亡情况后,身在河北的刘猛与08年5月19日赶赴灾区都江堰,并创立了“妈妈之家”,为丧子妈妈们提供心理疏导。
“因为年龄、身体、心理的原因,很多妈妈很难再怀上孕。但我们会尽量帮助他们”,刘猛告诉记者。
“妈妈之家”的230余名妈妈们其中有60多名都已重新怀孕。再孕妈妈年纪最大的48岁,最小的只有22岁。
去年3月,刘猛有了召集妈妈们折纸花并进行纸花义卖的想法。
“折纸花需要集中注意力,可以缓解妈妈们的痛苦。不需要过多运动量,有助于再孕的妈妈们养胎”
从去年3月至今,卖出的1000余支花朵已筹集到善款17000多元。这笔资金中40%用于对“希望母亲”的心理援助包括在北川、玉树等地建立起更多的妈妈之家、40%用于用于援助“再孕宝宝”的抚养、20%用于对社会上其他单亲、贫困、心理创伤儿童的三方助养。
成都义卖社会各界献爱心
9日上午,来自甘肃会宁的李女士推着80岁的老母亲到宽窄巷子义卖点,为母亲买下一朵“妈妈之花”。
每朵纸玫瑰花的义卖价在20-30元左右,李女士向募捐箱里投入100元钱,微笑着拒绝留下自己的名字。
“今天是母亲节,给妈妈买上一支花。能帮助这些失去孩子的妈妈们,我觉得心里会好受一些。”李女士说。
在成都市的9个义卖爱心亭旁,许多好心的市民奉献着自己的爱心。仅文殊院爱心亭,一天就已义卖出100余朵玫瑰花,筹集到2700元善款。
“这些善款将用于维持妈妈之家的运营和为新生儿购买奶粉,让妈妈们能够自食其力”,刘猛告诉记者。
义卖现场,身着绿色T恤,头戴白帽的志愿者们也特别引人注目。地震发生后,陆续有300多名来自各行各业的志愿者来到“妈妈之家”,照顾妈妈们的饮食起居和心理健康。其中1/3是研究心理学的专业人士及大学生。
“志愿者不是来做好人好事的,而是来把事情做好的”,是志愿者们共同的信念。
来源:中国日报四川记者站(记者 黄志凌 实习记者 张奥) 编辑:吴凤琴 宁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