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家有房住、户户有就业、人人有保障、经济有发展、设施有提高,生态有改善”。
这是2008年“5.12”汶川特大地震后,汶川县描绘的美好蓝图和锁定目标。时隔两年,通过汶川人和广东援建者的艰辛付出,“汶川”,这个世界的符号破茧成蝶,让人耳目一新——
民生篇:以人为本,民生优先
家住阳光家园一期4栋3楼的师林海不会忘记,自己搬进新家的那一天,“请了别人写了对联感谢广州,请了好多亲戚朋友吃了个九大碗,乔迁之喜嘛。”师林海打量着新房乐呵呵地说。
喜悦是可以传递的。通过公开摇号分得新房的600多户威州镇居民,几乎不约而同地选在了2010年元旦前搬进新家。师林海的新房子是三室一厅的格局,屋里的沙发、电视、木柜、床等家具已经按照全家人的“设计”摆放得整整齐齐,不少家具都是新购的。尤其是公开摇号分房的方式,是这些老百姓最乐意接受的。
地震前,师林海一家三口人住在单位分配的50多个平方米的宿舍里,震后,单位的房子成了危房,一家人就在县城租了一间40多平方米的房子过渡,现在的新房足足有近87平方米。况且阳光家园配套建设好了小区绿化、康体、超市等,和大都市的居住环境没有区别,大家对未来的生活充满了期望。
安居才能乐业,使受灾群众尽快住上安全、温暖、舒适的住房,成了汶川县灾后重建首要任务。笔者了解到,该县城乡住房建设基本完成,全县农房重建累计开工17053户,开工率100%,在建783户,完工16270户,完工率95.4%。需重建的4487户城镇居民住房全部开工,完工3970户,完工率88.5%,维修加固全部完成。
目前,该县规划重建的28所学校已开工24所,竣工18所;规划重建的23个县、乡医疗卫生机构已开工18个,竣工11个,109个村(社区)卫生站建设已完成31个;县体育馆、13个乡镇综合文化站、69个村(社区)活动室已投入使用;农村安全饮水工程全面完成。
汶川县高山九曲十八弯,阻挡了多少辈人走向富裕文明的脚步。“要想富,先修路”,为百姓脱贫致富搭建好梯子,是所有参与灾后重建人的共识。汶川和广东砥砺并行,一条条四通八达的道路舒展在群山层峦叠嶂间。2009年,该县完成70条400公里农村公路恢复重建。目前,映汶高速公路全面开工,川汶路、汶马路、映小路、漩三路、粤汶路正抓紧建设。
精神篇:人文关怀,传承民族
4月20日,汶川县机关干部陈兰接到汶川县心理健康中心的电话,电话里工作人员很礼貌地询问了她近期心情如何,是否愿意在22日去一趟健康中心和心理医生做进一步的交谈和沟通。
“22日我没有时间,23日去的,关于如何克服焦虑,医生给了一些帮助,最近工作压力太大了,疏导一下好多了。”陈小姐坦诚,汶川县目前进入灾后重建的冲刺阶段,加上地震两周年重要时间节点来临,工作量前所未有的增大,让这个去年才考入事业编制的大学生多少有些吃不消。“有心理医生的辅导,在很郁闷的时候找一个倾吐对象,这可能是其他非灾区地区享受不到的特殊待遇。”尽管脸色有点差,她依然豁达地开着玩笑。
这份待遇来得有些容易。香港红十字会汶川心理健康中心于3月28日隆重开幕,向大众免费开放。开放日当天,健康中心为大众准备了“掌掌有理”、“身体扫描”、“投投是道”等一些趣味心理活动,同时发放了几张测量表,陈小姐当时匆忙,没有玩游戏,填完表就走了。“没有想到服务这么好,当时不抱希望的,现在真地跟踪服务了。”经过心理辅导后的她,心情显然有所改善。
据悉,香港红十字会捐建的香港红十字会汶川心理健康中心,运用系统化和科学化的心理学专业知识和技巧,由临床心理学家或心理咨询师为受“5.12”汶川大地震影响的人士提供包括心理评估、心理治疗等专业心理服务,促进身心的全面康复。该中心还将长期邀请香港及国内的心理专家、学者与本地的专业人士进行学术交流、讲学和培训,目前已为二十多位心理咨询者建立了档案。
来源:中国日报四川记者站 (记者 黄志凌 通讯员 任露)编辑:马原 吴凤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