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长江隧道通车在即,但是否免费依旧让各方很纠结
中国日报网消息:昨天,有媒体报道了作为南京年次票制的前奏,长江隧道确定不收费的消息,再次引起了市民对于年次票制的关注。5月1日长江隧道即将建成,年次票制究竟进展如何?记者昨日就此进行了采访。有关知情人士解释,目前年次票制面临三大困难,5月前一一化解难度很大。而长江隧道虽然免费通行是大方向,但如何免费、能否一开通就免费,目前还未有定论。
由于长江隧道(纬七路隧道)今年5月1日将建成,有关部门也非常希望能在5月前将年次票制确定下来,这样长江隧道就会免费通行。而目前距离长江隧道的建成仅有一个月了,隧道投资方与南京市政府的回购谈判也正在积极进行。
昨天,无论是南京市政府相关部门,还是长江隧道公司,在记者询问免费方案是否敲定时,都一如既往地避而不谈,讳莫如深。不过,记者也了解到,目前双方的谈判正在加紧进行,政府回购基本已成定局,但如何回购、能否一开通就免费,目前仍未有定论。
据了解,长江隧道是中铁建投入40多亿元建设的南京首条过江隧道,在和南京市签订的原协议中,应由中铁建收费运营约定年限后再移交给南京市政府。不过,由于南京市正在着手进行年次票制的改革,目前长江隧道公司已经向市政府提交了回购报告。
不过据有关人士透露,长江隧道的免费不是独立的问题,前提是年次票制能成功出台。如果5月份单独对这一过江通道免费放行,长江二桥、三桥方面都不会答应,反而会引来更多的矛盾。
目前隧道建成日期临近,而年次票制却迟迟不能出台,究竟能否如期免费通车,还有待最终的谈判结果和年次票制推进的速度。
年次票制 3 大难点需化解
出于促进跨江发展的目的,南京市政府推行年次票制的决心很大。不过,虽然这项工作一直在做,但目前面临的困难和压力依然很多。此前媒体公布的小车每年900元的标准也只是谈判方案,并不一定是最终结果。
难点1:多个投资商需逐一谈判
按目前南京市的年次票制方案,过江的长江二桥、三桥、长江隧道,以及机场高速、沪宁高速汤山收费站都要免费。而这些交通设施的投资主体不同,均需要政府逐一与其谈判进行回购。其中长江二桥的大股东是中海集团,长江隧道则是中铁建,都是外来大企业,这些单位出资建设,肯定要有相应回报。而且中海集团还是上市公司,这笔“买卖”如何做,还必须给股民一个交待。此外,长江三桥的股份是南京市占大头,机场高速、沪宁高速又是省里投资,不同的利益主体,导致谈判的难度很大。
此前,曾有媒体报道,南京市还有优惠方案,对于不过江的车辆,最多可以打对折,这似乎是个化解江南江北居民矛盾的好办法。不过,知情人士透露,这个方案只是浦口区为缓解压力提出的,在南京市和企业谈判的方案中,并没有优惠的措施。此前,还有人提出部分年次票制的设想,就像公园年票一样,经常过江的市民买年票,而很少过江的市民按次收费。优惠也好,部分年次票也罢,其实都面临一个最大的问题:如何核算,窟窿谁来填。除了已经建成的交通设施外,政府还必须和今年即将开建的纬三路过江隧道投资商进行回购谈判。因为南京一旦实施年次票制,纬三路隧道必将纳入免费之列。
难点2:是否有强制收费之嫌
目前南京市拿出的谈判方案中,本市牌照的小车一年只要交900元,就可以在江南江北免费通行,这对于居住在江北、工作在江南的市民来说,当然是一件大好事,可也有不少江南市民有疑问,他们一年也跑不了几次江北,又不开车去机场,这900元是不是花得有点冤?在今年全国两会上,不少全国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在谈到南京年次票制的问题上,都表示了欢迎和反对两种截然不同的观点。特别是在国家燃油税费改革之后,连养路费都取消了的情况下,如果一刀切地规定,只要在南京开小车,一年都得交900元买年票,会不会让老百姓感觉有强制收费之嫌?而且这种强制收费是否具备法律依据?这也是南京市担心的一个难点。
目前900元的方案是按照南京车辆总数和每年外来车辆的大体收入,基本和现在南京所有收费站的收费总额持平的办法算出来的。如果搞优惠,这笔账可就复杂了,政府能否掏钱填上优惠的窟窿,也没有一个说法。
难点3:会否削弱都市圈中心地位
制约南京年次票制的一大“硬伤”,是对外来车辆扎口收费,会削弱南京对周边城市的辐射力,影响其都市圈中心地位。
所谓年次票制,即对外地车辆按次收费,来一次南京交一次钱。不过,目前周边一些城市到南京本不需要花“买路钱”,这两年南京为了加强辐射力,接连开通了一些免费道路,如江南、江北沿江高等级公路就让扬州、镇江人不花钱到南京。可实行了年次票制以后,所有的外地车辆都必须收费,就不再存在上海车来南京交钱,镇江车不交钱的现象。这对于周边居民往来,以及南京总部经济的发展,都会造成一些影响。更何况,沪宁城铁7月开通后,上海对长三角城市的吸引力将进一步增加,而南京此时如果削弱了免费通行的优势,对南京都市圈的打造是不利的。
当然,有关人士也表示,虽然年次票制的实施困难重重,但市政府推行的决心很大,南京年次票制还是有望尽早出台的,而目前最迫切的是希望政府加大投入,来化解矛盾。
来源:扬子晚报网 编辑:马原 柏晶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