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日报网消息:“100多种教辅书,完全无错误的只有10种,完全合格的只有10%,其他90%的材料或多或少都存在问题,有不少材料不光与教材脱节,错误还很多,更有甚者打着名师名头,挂羊头卖狗肉。”近日,江苏省图书质量评价工作指导委员会公布了2010年春季教辅书评价结果。
这些误人子弟的伪劣教辅书究竟是怎么出炉的?又是什么原因使得它们在图书市场上大行其道?记者进行了调查。
伪劣教辅“bú”“bù”不分
省教育学会学术委员会副主任裘宗丞告诉记者,教辅书作为教材的补充,首先应该保证准确性,然而历年调查都发现很多不达标的教辅书。比如吉林美术出版社的小学低年级《新阅读》有严重的注音错误,如“一天”、“一只”、“一年”等应该是“yì”的注音被标成了“yī”,“不是”、“不幸”、“不用说”等“不”的读音是“bú”不是“bù”,这些篇幅数量很多的注音错误,会对低年级处于识字重要阶段的学生造成误导。还有把明显的数量词“一串串”、“一群群”归为形容词,混淆了词性。
江苏图书质量评价中心主任董华人告诉记者,除去这些明显的错误外,质量不好的教辅书还有一些隐蔽的问题,但造成的影响可能更坏。比如有的教辅书与课程标准不相符、与教材不同步;练习题重复量大,不符合少做题、多读书的基本要求;讲解过多、公布答案,取代了学生自主探究的学习过程。此外,题型陈旧、题目过难、编排中差错太多,也是这些劣质教辅书的通病。以吉林教育出版社的《阅读先锋》小学版为例,该书针对一二年级的小学生选文篇幅有的竟然长达4页,问题提得也不合适,例如:“假如你是国家主席,会采取什么办法?”低年级学生对国家主席的职能、权利都还不清楚,如何从此角度思考问题?
劣质教辅书三四天出一本
江苏教育出版社社长朱永真告诉记者,如果不顾质量,出版一本教辅书时间非常短,只要三四天就可以了。“找几本同类教辅书扫描一下,重新排版,内容东拼西凑,至于是否有错误,是否符合‘课标’要求,根本无暇考虑,纸张很薄、字小、刺眼,有的甚至还‘掉粉’。”
利用名师效应制作的教辅书更讨巧。家长不具备分辨教辅书好坏的能力,只注意编撰者的名气,名气越大越好卖。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出版人说,这其中就涉及利益分配了。名师允许出版社使用他们的名字,而出版社另找一些廉价劳力编写,比如在校学生,然后到外地买个书号,这样做虽然成本高点,但售价更高,而且不愁卖不掉。
据了解,在图书市场一年1000多个亿的销售额中,教辅类图书占比超过50%,其中中小学教辅书又占了20%,全国每年出版的教辅书大概在1万种以上。对出版社和书商来说,这是一块诱人的“唐僧肉”。正是在利益驱动下,众多无良教辅书印刷粗糙,等不及编辑、校对就堂而皇之地摆上销售柜台。
应试教育催生教辅
伪劣教辅书为何畅行无阻?
“练习册呀,那可多了。有报的辅导班要用的,有学校老师要求的,还有爸爸妈妈他们自己选的。”3月7日傍晚,在南京山西路一家社会辅导班的校门口,涌出一批背着厚重书包的孩子,在鼓楼区一小学读五年级的胡小伟拉开书包给记者看,包里基本上全是练习册。
“上面的禁令是禁令,不多做教辅练习,学生成绩下来了,进不了好学校,你怎么向学生家长交代?怎么向学校领导交差?”南京一位小学班主任私下告诉记者,除了随课本统一征订的教辅材料外,学校主课老师都还会给学生另开一张教辅书单,学生每天都要完成这些练习册上一定数量的练习。
“孩子一开学,哪个家长不去书店买一大堆教辅书?你要是不买,人家孩子都买了,自家孩子学习成绩跟不上怎么办?”儿子刚读初一的张女士说,买教辅书其实是家长担心孩子被别的孩子拉下的无奈之举,每年整理孩子的这些教辅材料时,都是厚厚一叠,有几十斤重。过多的教辅书,已经成为压在学生肩头的沉重负担。南京长江路小学教务主任包秋根给记者算了一笔账,一个小学一年级的学生,语、数、外每门就有两本与课程配套的教辅书,美术、品德各有一本,一本教辅书就意味着有几百道题要做。在这种情形下,教辅书已经脱离了教辅的本义。
江苏教育出版社社长朱永真告诉记者,2005年教育主管部门曾经一度彻底禁止学校向学生推荐使用教辅书,立刻引发新华书店教辅书抢购狂潮,甚至造成交通拥堵。这表明,在当前应试教育体制下,缺了教辅书,学生、家长都担心过不了考试这一关。
原拉萨路小学校长孙丽谷认为,真正的教辅不应该局限在书中。教辅应当成为学生教学大纲之外的第二课堂,学生在教育大纲内学到的课本知识,应该通过社会实践去印证。“接触社会,培养动手、动脑的能力,这才是教辅的真正含义,而不是单纯的从教科书到教辅书,从课上做题到课外做题,那样只能培养考试机器,培养不了人才。”
来源:新华日报 编辑:马原 柏晶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