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动
四处找水 搜山搜出救命水
在泸州,旱情较为严重的乡镇,力保人畜饮水,成为了当前的中心工作。接受记者采访时,赤水镇马家坡村民孟性云欣慰地表示,考虑到自己年事已高,再加上儿女全部在外打工,“政府已开始用送水车,天天给我们送来救命水。”
但即使采用送水车,前提仍然是必须有水可送。事实上,就在赤水镇,一度连场镇用水也出现短缺。“场镇断水,涉及居民就将达数千人,一旦水站无水可供,后果真是不堪设想。”水管站站长李子常心有余悸地表示。
在这一背景之下,镇政府展开了声势浩大的寻找水源活动。经过一个多星期的努力,18日,在位于赤水镇中沙村7社的深沟里找到水源。目前,当地政府已组织人手,抢修临时饮用水工程。
应对
打持久战 未来15天最关键
对于目前的旱情,叙永县委副书记陈景强保持了应有的谨慎,“现在,我们必须要有最坏的打算,要做好打持久战的准备。”
“最考验人的,还在未来的15天到20天。”叙永县农业局生产股股长郑明飞说,“这波旱情,横贯了去年秋冬直达今春,目前影响还主要停留在小春作物和人畜饮水上面。而未来15到20天,就将进入大春播种季节。一旦大春无法下种,影响就更大了。”
当地已开始着手,通过换种等方式,争取将旱情影响降到最低。“水路不通走旱路,农业部门正积极引导农民改种烤烟、玉米、高粱、红苕,以改制旱,同时备足农用物资及种子,保证农民改种所需。”
陈景强表示,抗旱工作是庞大的系统工程。“除了当务之急的人畜饮水,还涉及森林防火、春荒等。早在春节前后,我们就展开调查,对于可能出现的断粮户,我们已发放春荒粮。”
同步播报:
“大蒜之乡”
蒜薹歉收已成定局
“往年一亩可以打1000斤蒜薹,今年最多打七八百斤!”昨日,什邡市洛水镇联合村蒜农杨仕凤心痛地说。据什邡市副市长、洛水镇党委书记尹太超介绍,在有着“大蒜之乡”之称的洛水镇,今年该镇种植的15000亩蒜薹,因干旱歉收已成定局。
当前,洛水镇的蒜薹已进入采打期,持续的干旱缺水,让田间的蒜薹“喝不饱”。大片大片的蒜薹在春阳的暴晒下,耷拉起了叶子。尹太超说,今年洛水镇蒜薹平均每亩要减产200斤,蒜薹的卖相也不好。干旱除了造成蒜薹歉收外,水稻的栽种也受到了影响。
严重的旱情,让当地干部群众都很着急。镇上一方面加快了水利设施灾后恢复重建的步伐,一方面组织村民打井抗旱自救。
来源:成都商报 编辑:肖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