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朱嘉磊摄
一名村民在白庙乡财务公示栏前驻足观看。本报记者沈佳音摄
中国日报网消息:四川省大巴山余脉之上的白庙乡,一夜之间闻名全国。它出名的方式寻常而又另类:乡政府向村民公布了详细的公务财政支出,大至公款招待,小至购买纸杯,事无巨细,无所遮掩。
3月初,这份账单被转发至天涯等论坛,引发网络热议。白庙乡政府被誉为第一“裸奔政府”。众多目光开始聚焦这个偏远的山村。
事实上,中央要求各级地方政府实行阳光政务由来已久。但在一片欲语还休的扭捏中,政府财政支出仿佛成了不能说的秘密。
白庙的做法能否推广?人们审视和剖析着这个新鲜的样本,也寄托着对政务公开的渴望。
3月19日,白庙乡所属的巴中市巴州区召开动员大会,要求区辖所有乡镇普及白庙模式。“白庙模式”到底能走多远,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
阳光账本
如果没有公示一事,白庙乡几无出名的可能。这是一个镶嵌在海拔千米高山上的乡村。下属10个村落散布在山腰和山脚间,村与村之间是开满油菜花的梯田。在乡政府所在地门前,一条土路成为白庙乡的中心街。土路两侧分布着寥寥无几的饭店和杂货店。
3月初开始,这条土路变得热闹,从各地赶来的媒体记者打量这个偏远的乡村。而乡政府门前的那块公示栏成为聚焦的焦点。公示栏上贴着白庙乡2010年财政预算公示,贴着10个村的村干部工资明细,以及该乡1月和2月的政府公务支出统计表。统计表中,各项公款招待、赠送礼品均写明事由和金额,并附有经办、审批等各环节负责人的签字。
在这份“透明账单”的背后,是这项政策的推行者——白庙乡党委书记张映上。这位36岁的年轻书记,自2007年开始主持白庙乡工作。他说,公示的想法源于巴中市一直倡导的阳光政务,他对“阳光”二字的理解简单而又直接,“什么叫阳光政务?锁在柜子里的账本就不阳光,所以我要把账本拿到阳光下晒”。
他没有预料到“晒账本”一事所引发的巨大社会关注。白庙乡的意外成名让他惊喜。这个此前除了中药收购商,鲜有外人光临的高山乡村,开始接待各地源源不断的访客。
访客们大多会提出相似的问题,“透明财务”这种新锐的改革,为何会发生在地处偏远的白庙乡?
求索中碰壁
白庙乡隶属于巴中市巴州区管辖。2005年,巴中市提出“打造阳光政府”的口号,并出台《巴中市政府信息公开规定》。此后诸多开明的举措,为白庙乡的行动提供了良好的政治氛围。
巴中市组织部副部长王国旗是财务公开政策的主要推动人之一。自2008年开始,他便萌生了一个想法,希望能在巴州区的机关单位推行财务公开。然而,他很快面临四处碰壁的窘境。
“我找过交通局、民政局等单位,都被回绝了。”王国旗说,这些单位每年有大量办事招待事宜,公开财务对办事不利。
屡次遭拒后,王国旗开始调整思路,将目光转至乡镇一级政府。他联系到了巴州区公路沿线一些财政状况相对较好的乡村,然而,他再一次遭到回绝。
“除了利益上的考虑,那些乡领导更担心的是这种公开支出的做法会引来非议。”王国旗说,巴州有句土话叫做“屁爬虫”,指一种会发出难闻气味的昆虫,喻指哪些不合群惹人讨厌的人。“这些乡领导都不想当屁爬虫。”
推行公示的努力,王国旗持续了近两年无所收获。虽然巴中市领导一直在坚持推行阳光政务,但政策到了区县,却没人愿当改革先锋,财务公示陷入了停滞。
今年1月,四川省委党校的老师和外地专家到白庙乡考察,王国旗陪同前往。当天中午的接待酒宴上,王国旗问张映上:“张书记,你敢不敢把政府业务支出全部公开了。”沉吟片刻,张映上说:“敢。”
财务公开,至此打开缺口。
最大的底气
偏僻闭塞的白庙乡,如同穷人家的孩子,坦然翻开衣兜,将“秘密”晒在阳光之下。然而,公开之前,张映上也有自己的顾虑。
“乡里的干部收入很低,公示前,吃喝可能随便些,公示后就会有顾虑,相当于他们的待遇会变得更差。”此外,他也担心,如果公示财务后,村民发现招待费较多,可能会有意见,引发不稳定因素。
出于这些考虑,张映上决定先在互联网上公布账单。白庙乡曾有一个官方主页,但制作简陋。乡政府为此找来网络技术人员,添设栏目,将1月和2月的政府公业务支出明细发布于互联网上。
白庙乡只有一间拥有10余台电脑的小网吧,村民家中购置电脑的也较少,上网条件并不便利。因此有人质疑,这样的网络公示其实并未达到实效。张映上解释说,白庙乡共有村民1万余人,其中大部分村民长期在外打工,网络公示主要针对这个群体。但他承认,大多在外打工者可能并不知道网络公示一事。未来,乡政府将通过短信等方式通知打工人员公示网址。
白庙乡的网络“晒账单”始于2月5日,一直波澜不惊,直至3月12日,一名网友将账单转发至天涯论坛,取名《中国第一个全裸的乡政府》,点击率一周内超过32万。
随着媒体的关注,质疑声开始响起。新华社记者采访后,认为白庙乡的部分村民并不清楚公示一事,曾质疑此番网络公示为“假公示”。
3月16日,白庙乡政府将财务支出公示表及手写原件,一并张贴于乡政府门前的公示栏。面对“假公示”的质疑,张映上回应说:“既然决定公开了,就从来没考虑作假,也绝不是作秀。”
他还说:“我最大的底气,就是一切都是真的。”
审核的流程
张映上的自信,源自白庙乡运行的一套财务管理制度。白庙乡政府机关今年1月份的《公业务费开支公示》的表格显示,乡政府支出公业务费44笔,共8240.5元。其中,最大的一笔开支是招待费1269元,最小的一笔则仅为购买信纸的1.5元。无论数目大小,每一笔都包含如下几项内容:金额、项目、事由、发生时间、经办人、证明人、审批人、安排人。
事实上,最大一笔开支和最小一笔开支都发生在同一天。
1月24日,70多名乡人大代表、乡党代表、群众代表从各村赶来参加白庙乡第一次民主议事会。此外,几位从省里、巴中市和北京赶来的专家与官员旁听了会议。
主管后勤的副乡长李英带领工作人员布置会场,招待参会人员。这一天,工作人员袁静华购买了1.5元的信纸,但李英并不能决定这笔支出。最终,经张映上批准才予报销。在杂货店里也有相应记载。
当天,会议人员在白庙乡吃工作餐,酒席共有4桌,花费1269元。面对这笔招待费过高的问题,张映上说,因公示办法刚刚出台,尚需完善,“应该写清楚到底有多少人吃饭,以及是否包含加班费,因为现在写得比较笼统,才招来误解”。
以往,白庙乡财政报销制度数月一结,如今也变成了每月一结。“也是怕时间久了,说不清。”现在每月初,李英便去杂货店、饭店抄录政府的账目。
决定将财务支出公示之后,张映上希望由纪委监督每笔开支,然后由乡纪委书记陈加才在每笔开支后的证明人那一栏签字,独立监督。但陈加才拒绝了,他说:“我知道的我能证明,我不知道的我不能证明。像1月24日那天的宴席,我参加了,知道确有其事,我可以签字。但其他的费用,我并不清楚,怎么能随便乱签?”
陈加才在乡镇工作了二十多年,深知即便是一些蝇头小利,也难免会有人假公济私。于是,他建议每月月初公示前,召开一次财务收支审核会议。乡党政领导干部及乡人大代表、党代表共同对每一笔开支进行集体监督。“在会议上,把每一笔开支都念出来给大家听。时间、事由、金额、安排人都确认无误后,我才能在发票和公示表上签字。”
在2月初的会议上,一笔10多元的餐费便因为没有安排人而未通过,由用餐人员自掏腰包。
随着进一步完善后,白庙乡政府机关《公业务费开支公示》的表格上,又多了“业主”这一项。“由那些商店、饭店的老板在此签字证明。这就意味着一笔开支的每一个环节都是公开透明的,便于监督。”张映上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