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日报网:为进一步抢救和保护好古老而珍贵的羌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向全国人民呈献灿烂的羌族原生文化,历经一年的打造,一台浓缩了羌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大型原生态歌舞《羌魂》定于2010年3月23、24日在四川省成都锦城艺术宫公演。
“5·12”特大地震使丰富的羌文化资源遭遇了重创,四川省茂县的灾后恢复重建规划中,始终贯彻一个理念:保护、传承和弘扬羌族文化。
2008年11月党中央、国务院在全国启动了羌族文化生态保护试验区工程。作为全国羌族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核心地的茂县,把羌文化重建纳入全县经济社会发展的总体规划中。融合羌民族悠长、神秘、浓重的文化元素,体现其原生性、真实性和典型性,同时展现羌族人民面对困难时的豪情壮志和感恩的情怀——羌族原生态歌舞《羌魂》借势而生。
《羌魂》以“羌人、羌风、羌韵”为主题,分为“序、祭、耕、韵、情”5个章节,集中展现了羌民族古老的生活方式以及独特的羌民族文化风情和历史文化背景。悠长的羌笛、神秘的索桥与碉堡、浓重华美的羌绣、雄劲豪壮的羊皮鼓舞,中国少数民族音乐中最古老的多声部音乐“羌族古声部民歌”等展现出浓郁的羌民族风情和历史文化。《羌魂》包括了4项国家级、3项省级非物质遗产在内的众多羌文化艺术瑰宝,并集中展示了入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公布的“急需保护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羌年。
“序”:精炼介绍了这个被人类文化学家称为“输血的民族”,简略介绍了神农氏、大禹等古远而辉煌的历史;
“祭”:通过“释比开路”、“供奉万物”、“长歌祭祖”等,展现羌年时盛大的祭山还愿活动;
“耕”:生动展示了“二牛抬杠”、“打糍耙”“打粮杆”等农耕文化场景;
“韵”:用“沙朗舞”、“羌笛”、“花儿纳吉”、“推杆”等再现了羌族人的丰富的文化娱乐生活;
“情”:用典型的“羊皮鼓舞”展示鲜明的男子舞蹈非凡的技艺,“羌族古声部合唱”的宏大场面表达了羌人经历磨难,坚忍不拔,感恩万物的民族特性。
3月7日、8日,《羌魂》在北京民族文化宫大剧院隆重上演,得到现场观众和专家的充分肯定和赞扬。
《羌魂》整场演出坚持了高度的原生态,放弃了舞台“程式化”。近120名羌族演员组成演出阵容中,年龄最小的只有16岁,最大的已过70岁,全部都是最普通的羌寨百姓,独特的演出阵容使节目以一种充满睿智和灵动的激情还原着羌族文化的本来面目,再现了羌族历史的古老足迹,全方位展示羌族人民的精神世界和文化风采。
在剧目策划及创作之初,茂县请来了参与北京奥运会开闭幕式的两名导演出谋划策。还 “挖”来了高原红演唱组合的“幕后推手”汪斌。排歌舞剧,茂县不缺文化资源,也不缺演出群体,《羌魂》的创新定位中产生了一个全新的概念:把舞台打造为非遗“传习所”。
“把普通百姓请上舞台,意在传承。” 汪斌的策划很有新意:将《羌魂》打造成为活态的羌文化保护剧目。整个剧目由15个节目组合而成,羌族的传统祭祀仪式、婚礼习俗、推杆等都被搬上舞台。该剧在创作之初采用了“专业羌族演员+普通羌族百姓”的演出阵容,剧中《姜德里学》等羌族山歌的演唱都由普通百姓完成。
据悉,《羌魂》将以全国巡演开始,以驻场演出扎根羌文化集聚区和景区。去年11月,《羌魂》原计划曾在成都试演一场。结果在一片鼓励声中,又加演了第二场。此后,《羌魂》还在九寨沟试水,与游客面对面。完成了商业演出和驻场演出的全面“市场调研”。
《羌魂》计划在成都首演后,两年内完成全国巡演。 “跑”遍全国后,《羌魂》将返回茂县,最终将落脚茂县羌文化产业园区“羌城”并作为一个重要的文化产业拉动全县文化经济发展。
来源:中国日报四川记者站(记者 黄志凌 茂县文体局 马志惠) 编辑:宁波 冯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