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入不分高下 农民工与大学生抢饭碗
“如果你是企业管理者,给你两个选择,你会选哪一个——一个是踏实肯干、有力气、手中有证书的进城农民工,一个是浮躁难管、轻视劳动、拿着烫金大学文凭的大学生。那些务实的企业管理者肯定会选择前者。”深圳市职业技术学院职业教育研究所的副研究员徐平利在接触了大量企业案例后发出了这样的感慨。
徐平利有一位去年刚刚毕业的学生,今年到深圳市邮政部门当了一名普通的前台接待,月薪只有1000元。同时,一份送水工,也有1000元以上的工资,有的工种能拿到2000元以上。徐老师的这位学生却倍感珍惜,“即使现在低点,对将来有好处”。
事实上,如果是同等工资,如果技术性高、也比较体面,企业经营者一般会倾向于选择大学生。但问题是,这样的职位还是太少。徐平利分析说,大量需要体力劳动的工作,大学生往往不愿意干。因为在根深蒂固的传统观念影响下,学校能培养出真正的技工,却很难培养出愿意一直做技工的人。
深圳职业技术学院一位老师告诉记者,学院模具专业的毕业生中,本来从事本专业的人就很少,学校追踪调查之后发现,两年后从事此专业的人就剩下一人,而这个人也打算在不久后就自己开店当老板了。
记者在深圳市职业教育学院就业指导中心了解到,这个学校曾经有95个专业,根据市场的需要,现在已经优化组合成了74个专业,这种市场化后的资源配置,直接造就了高达97%以上的就业率。
深圳职业技术学院流行一句话:“教授手上要有油。”就是倡导不管是谁,都要理论结合实际,打造真正适合市场和社会发展的人才,他们希望培养出的人“个个都有自己的核心竞争力”。
但即使这样,技工仍然在社会上不受重视。深圳职业技术学院有一个医护学院,当时设立“助产士”这个专业的时候根本不受欢迎,学生都是考分不够被调剂进去的。然而毕业后却大受欢迎,今年传来的好消息是,刚毕业的学生工作没几个月,月工资已经超过了万元大关。
还有类似的情况。比如空调、制冷专业,这个专业其实是个真正的技术活儿,含金量很高,只要一技在身,不愁没工作。但很多人就是认为,这是做体力活儿的,没有前途。
劳动部门叫苦:社会问题应各方统筹解决
3月初,深圳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副局长李明接受了记者采访。“节后用工缺口约为20万,电子元件、器件制造工、橡胶和塑料制品生产工、机械制造加工工、玩具等制造业普工用工缺口较大。保育、家庭服务员缺口最大,需求迫切。但电气电子设备装配工、秘书、打字员、行政业务人员等职业的求职人数则供过于求”。
他认为,造成这种结构性用工荒的原因,是国际金融危机之后深圳企业逐步企稳回升、区域间竞争加剧、产业结构调整滞后等多重因素叠加的结果,是市场调节配置人力资源的正常反应——
2009年春节后,金融危机使得很多企业因订单急剧减少而进行裁员,而当前为利用经济复苏契机抢抓生产经营,又急需大量招工,加上春节返乡未回,形成缺工。
另外,长三角、京津唐、环渤海、北部湾等经济区域快速发展,对劳动力的需求量不断增加,区域竞争加剧,导致原来在深圳就业的部分外来劳动者分流到国内其他地区。
劳务输出大省和西部的经济快速发展以及地震灾区重建,当地就业机会大幅增加、收入提高,而生活成本则相对较低,加上我国惠农政策深入实施,使得相当一部分在深就业的农民工回流到家乡就业创业,农村劳动力外出就业意愿有所降低。
李明也坦承,由于深圳市人力资源在供求匹配上,存在着年龄、性别、技能的错位,部分企业特别是劳动密集型企业的用工条件与员工的就业意愿落差较大,特别是与新生代农民工多元化的就业需求存在较大差距,一些劳动强度大、技术提升空间小的企业,对注重生活品质和发展机会的第二代农民工难有吸引力。同时,随着企业转型升级不断加快,对技能劳动力的需求不断增多,与现有技工供给不足的矛盾也比较突出。
目前,深圳劳动部门已经做出了很多应对之举,比如开展从节后一直持续到4月底的573场“春风行动”免费招聘会;开展与广东全省各地、泛珠三角区域的劳务合作,将技能培训前置到劳务输出地,建立生产工人储备机制;组织开展调研,考虑提高最低工资标准的可行性,解决部分企业待遇不高、吸引力不足的问题等。
深圳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副巡视员蔡焕行说,用工荒问题现在已经成为一个社会问题,不是简单加工资就能解决,更不是只由一个人力资源保障部门就能解决,应由全社会统筹解决。
接下来,他们将在深圳市政府的统一安排下,致力于建立和完善社会化服务体系,为外来劳务工提供应有的生存条件、安全条件、社会保障和社会福利,以及精神文化生活环境、社会消费服务等保障,为劳务工提供应有的社会化服务,切实解决劳务工的子女入学就读、医疗、保险、住宿等具体困难和问题。
来源:中国青年报(记者 刘芳) 编辑:宁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