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外游客体验羌绣
中国日报网消息:元宵佳节,蒙着薄纱、并不十分明亮的月儿让外出散步的成都市民们或多或少有些遗憾。但在成都市宽窄巷子景区,30位来自平武县牛飞村的羌族同胞,点燃了熊熊篝火,穿上了节日盛装,唱起羌歌,跳起锅庄舞,在这个天公并不作美的元宵节夜晚,将一份民族风味十足的质朴欢乐,送给了成都市民。
火爆 上百游客跳锅庄
晚上7点半,宽窄巷子小戏台下早已人山人海,原生态羌歌羌舞表演晚会拉开了序幕。参加表演的30名羌族村民来自5.12地震灾区平武县牛飞村,都是当地艺术团成员,为现场观众带来了羌歌独唱、男女声与童声合唱、羌族舞蹈《瓦尔哦足》等精彩表演,其中最受欢迎的当属颇具羌族特色的锅庄舞。
演出开始不久,小戏台前熊熊燃烧的篝火就已点燃了现场观众的热情。几首羌歌、羌舞表演完之后,主持人邀请现场观众参与互动环节——同跳锅庄舞。
首先,12位羌族小女孩来到台下为现场观众做示范,手牵着手围着篝火跳起欢快的舞蹈,桃红色的节日服装在火光的映射下熠熠生光。有的游客起初很害羞,只站在羌民们身后拘谨地用手脚比划着动作,跟不上音乐节奏、记不住脚下动作的他们显得挺着急。随着现场气氛的不断高涨,越来越多游客的加入,他们也一扫之前的矜持,加入到锅庄队伍中来,几曲下来,起初的生硬的动作以连贯自如。
锅庄舞已告一段落,69岁的市民马阿姨还沉浸在激动当中,她告诉记者这是自己第一次和羌民一起跳锅庄。“我一直很喜欢羌族文化,因为他们的表演很淳朴,很真诚,没有太多人为、虚假的东西。”马阿姨还记下了身边一位羌族姑娘的联系方式。
“她们人很好,邀我年后去住一两天”,马阿姨兴奋地告诉记者。
感恩 五米羌绣献世博
锅庄跳毕,五位羌族“绣娘”款步上台,展开一幅长达五米的金黄色刺绣,立即吸引了现场观众的目光。这幅羌绣左边绣着英文“EXPO 2010 Shanghai China”,中间用红色的丝线绣着“纳吉纳禄”四个大字,是牛飞村全体羌民送给上海世博会的一份新春大礼。
据介绍,这幅羌绣是由该村最优秀的两位“绣娘”花十余天绣制的,旨在感谢全国人民在5.12大地震灾后重建工作中给予的帮助。这幅刺绣将由成都市文旅集团转交上海世博会。
牛飞村位于四川省平武县平通镇,素有“平武羌乡第一村”之称,在5.12汶川大地震中受损严重,全村90%房屋倒塌。2008年12月27日,中共中央总书记胡锦涛来到牛飞村视察并进一步部署重建工作。经过一年多的重建,牛飞村已经成了平通镇最大的寨子,新建羌寨将于今年10月全部竣工。
“房子盖好了,我们就有时间坐下来绣花了。谢谢祖国,谢谢好心的人们”,世博图的主绣娘,49岁的杨仕凤告诉记者。“我们的衣裳好多都在地震中毁掉了,今天穿的节日服都是借来的。房子修好以后,我们就给自己绣新衣裳”。
杨仕凤从怀里取出一块盘口大小的黑布,上面绣有四多尚未完工的牡丹花。“这个花应该在肩这个位置”,她向记者比划着新衣服的样式。
友谊 老外羌迷很抢眼
金发碧眼的奈特·西姆斯在欢腾的人群中特别抢眼,羌民给他挂上红彩带,他牵着两位羌民的手在围着篝火跳的正欢。
17岁的奈特·西姆斯中文名叫陈德宁,是美国阿拉巴马州人,7岁来到中国,现就读于成都市西南交大附中。他的父母是成都体育学院的外籍英语教师。
奈特不仅是一名中国通,更是一名“四川通”。他朝着一口标准的成都话和周围的市民聊着天,还能熟练地用拼音拼出汉字发手机短信,在现场赚足了人气。
奈特表示,自己是不折不扣的“羌迷”,每个假期都要到茂县的羌族朋友家里学习羌语。通过两年的学习,和羌民用羌语交流已基本上没有问题。
“不能说我完全学会了羌语。因为羌族分布地区很大,我学的只是其中一个地区的语言”,奈特颇为专业地解释道。
新闻背景:四川为全国最大羌族聚居区
羌族出自古羌,原为游牧民族,“羌”字取“人”、“羊”之意,因居山区而被称为“云朵中的民族”。现代羌族主要居住在四川省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茂县、汶川、松潘,绵阳市北川羌族自治县、平武县及陕西西南、甘肃南部、云南部分地区等地。羌民崇拜白石,好歌舞。据2005年统计,户籍登记的羌族人口共有32.65万。在2008年5.12特大地震灾难中,羌族人口损失近10%。
来源:中国日报四川记者站(记者 黄志凌 张奥) 编辑:单萱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