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政|经济|社会|热图|专题|节会|人事变动|地方企业|文化旅游|
  各地新闻: 北京 重庆 大连 福建 广东 广西 海南 黑龙江 河南 湖北 湖南 吉林 江苏 辽宁 四川 山东 上海 陕西 深圳 天津 新疆 云南 浙江
开往柏林电影节的中国“列车” 如何感悟中国电影
2010-02-11 13:37:53

我来说两句 打印文章 发送给好友

一辆搭载新一代中国电影的“列车”,正在向德国柏林疾驰。11日开始,这辆“列车”将行驶在第60届柏林电影节的各个站台之间:主竞赛单元、全景单元、新生代单元、特别展映单元……

国力迅速成长的中国,在形成什么样的影像文化?这是西方电影界要问的。久负盛名的国际电影盛会,将用什么样的眼光感悟中国电影?这是中国电影人想知道的。

在“列车”抵达前,我们试着寻找答案。

起点:团圆的隐喻

中国导演王全安获知《团圆》入选柏林电影节时,或许不曾想到,主办方会对这部电影赋予如此多的意义。

这部讲述海峡两岸中国人聚散离合的电影,不仅是今年电影节的“开幕大戏”,同时还被选入最具分量的主竞赛单元,角逐“金熊奖”。同时,它还是电影节“向老艺术影院致敬”和“美食电影”2个单元的开幕电影。这意味着,王全安和他的团队将为这部电影参加至少3个不同的开幕式,总放映场次也将达到7场(每个单元均设有媒体专场和观众场)。此种礼遇,在柏林电影节史上绝无仅有。

为应对如此密集的放映安排,主办方要求中方将《团圆》的参赛拷贝由1个增加到3个。为了赶上放映时间,部分拷贝已直接寄往柏林,由电影节主办方出面负责完成英文和德文字幕的配制工作。

《团圆》讲述的是一名中国国民党士兵随部队转至台湾,临近晚年时,他决定返回上海,寻找失散已久的妻子,却也因此打破妻子和再婚丈夫的平静生活。

这是一个关于分别和重逢的故事。柏林电影节主席迪特·科斯里克接受新华社记者专访时说:“这部电影对于柏林电影节来说,十分具有象征意义。我们很喜欢这部影片。柏林电影节60岁生日之际,我们需要的是回顾历史。”

举办第60届的柏林电影节,今年需要“团圆”,因此它把海报设计成自1951年电影节开办以来,所有约1.5万部参展电影名字的“全家福”。

王全安的电影也出现在这张海报上。3年前,他凭借《图雅的婚事》在柏林电影节赢得“金熊奖”,实现了艺术生涯的重要跨越。3年后的今天,虽然王全安多次说自己对再次获奖并无期待,但人们仍有理由相信,这部深合电影节主题的电影拥有足够实力,问鼎“金熊”。

站点:登临何方?

除《团圆》外,还有一部中国电影入围主竞赛单元:张艺谋的《三枪拍案惊奇》(以下简称《三枪》)。

和先前作品类似,张艺谋的这部电影在国内一上映就淹没在一片褒贬争议声中。对于它的入围,不少人大呼不可思议,甚至质疑电影节的评价标准。

《三枪》缘何受到主办方认可甚至青睐?这或许要从张艺谋和电影节本身寻找答案。

柏林堪称张艺谋的宝地。1988年,他执导的首部作品《红高粱》在柏林电影节获得“金熊奖”,这不仅是中国电影的首只“金熊”,也是第五代导演跻身国际的开始。5年后,他另一部作品《菊豆》中的女主角巩俐获得电影节特别荣誉奖。2000年,他导演的《我的父亲母亲》摘得评委会大奖“银熊奖”。另外,张艺谋还在1993年受邀担任过第43届柏林电影节评委。

科斯里克这样介绍张艺谋与电影节之间的渊源:“我们至今仍保持着良好的关系。”而这种双方长久互信的结果之一,便是导演作品和电影节需求的一拍即合:对于张艺谋,参加柏林电影节如同见到“老友”,一切顺其自然;对于电影节,邀请这样高知名度的大导演可以大幅提升活动的水准和影响力,那么何乐而不为?

冷峻、严肃、偏小众、突出文艺色彩和创新,是人们评价柏林电影节评委艺术品味时使用最多的几个词。《三枪》改编于科恩兄弟的经典名作《血迷宫》,故事本身充满惊悚和黑色幽默的荒诞色彩,基本情节为西方观众熟知,因此对于《三枪》,评委的重点似乎不在故事本身,而是侧重于艺术改编的处理手法。

张艺谋将故事场景置换到中国西北大漠一处闭塞的面馆,在演员造型方面极尽夸张,对白、场面调度和情节过渡中注入诸多个性、另类甚至怪异的表达。一些中国观众难以认可、感觉杂乱无章的东西,或许在柏林电影节评委眼中却是富有创新性和颠覆性,甚至成为有资格入围竞赛单元的重要参考点。

这部影片中,女主角闫妮的表现已经得到业内和国内观众的不少掌声。不少影评人认为,闫妮将人物内心的苦楚、绝望和反抗表现得恰到好处,不露痕迹,堪称2009年中国大银幕女性人物中的罕有亮点。

《三枪》的英文名最终被确定为《一个女人,一把枪和一个面馆》,似在将闫妮塑造的老板娘作为最重要角色予以突出。张艺谋的团队还在剧情上作了微调,以便充分表现女主角的悲剧命运轨迹,以适应欧洲影展素来垂青女性题材的传统。这些做法,都会在一定程度上强化闫妮在评委面前的曝光率。

最佳女主角?银熊奖?希望闫妮能像当年的张艺谋那样,在柏林赢得一枚国际大奖,登临艺术生涯的新境界。

终点:交流无止境

中国电影“列车”抵达柏林时,看到的应是一派繁忙、热闹景象。大约400部来自世界五大洲的各类电影汇聚于此,每年一度的欧洲电影市场和电影工业研讨会也将同期举行。这是一个电影业所有因素互动的舞台,这是一个同时出产思想、片约和资本的大车间。

根据主办方公布的名单,至少有10部华语电影分布在影展不同环节当中。中国香港导演罗启锐执导的《岁月神偷》等进入新生代单元;中国台湾导演钮承泽的《艋舺》和香港导演云翔的同性恋题材影片《安非他命》入围全景单元主竞赛单元,有望争夺“泰迪熊”奖杯。

成龙、王力宏主演的《大兵小将》和香港导演袁和平的《苏乞儿》进入特别展映单元;中国台湾导演陈骏霖的《一页台北》和侯季然的《有一天》等入围青年论坛单元,有资格角逐最佳处女作奖。

从构成看,这次入围的华语影片既有现代剧,也有古装剧,既有喜剧,也有正剧,既有都市题材,也有表现少数民族生活的文艺片。

科斯里克告诉新华社记者:“中国拥有如此多不同的(入围)电影,这显示了中国电影工业的实力。”

今天的中国电影或许实现了与世界潮流对接,不过我们仍然需要更多的倾听和体悟。柏林电影节并非惨烈的竞技场,而是同行间互相品评“手艺”的联谊会。除去“自己人”的10部电影,至少还有390个不同风格、不同讲法的故事等待着我们。优势互补,在电影这个高度综合的行当里,并非空话。

张艺谋在致电影节的短片中说:“我们热爱电影,就在于它是人类情感沟通的桥梁。而柏林国际电影节就是这座桥梁中重要的一根柱子,我们中国人叫中流砥柱。”

是的,中国电影“列车”驶上的正是一座交流之桥,艺术融合之桥。对于永恒的人类艺术之旅而言,它永远在路上,没有终点。

来源:新华网(记者 韩墨) 编辑:宁波


新闻热搜

中国日报网版权说明:凡注明来源为“中国日报网:XXX(署名)”,除与中国日报网签署内容授权协议的网站外,其他任何网站或单位未经允许禁止转载、使用,违者必究。如需使用,请与010-84883663、84883567联系;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日报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其他媒体如需转载,请与稿件来源方联系,如产生任何问题与本网无关。
 
专题
迪拜全球冲击波难撼中国经济
>> 详细

各地新闻
辞旧迎新之际,中国中东部地区迎来大范围雨雪天气。记者11日从中央气象台获悉,今年除夕,中国南方地区仍有较强降水,其中苏皖南部有大雪。>> 详细
点击排行
  十部委联合发文支持文化企业
铁道部副部长肯定实名制 正调研全国推广
 
视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