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日报网消息:“一湾江水绿,两岸荔枝红”这曾是广州西关的真实写照。时间,记录了整个广州的发展,但同时也抹去了西关建筑群外华丽的光芒,与城市的繁荣形成鲜明的对比。西关大屋、骑楼这些名词,人们与之相联系的,是破败、凋零。当恩宁路宣布改造时,全市的眼光重新聚集在这里。现今,恩宁路被视为广州旧城改造的先行点,征收工作早已开展,但生活在此的居民对此次广州旧城改造的宏图大计,却又有各自的想法。
荔湾进行时
广州变美丽,咱们有面子
廖先生自小生活在西关,现在在西关也有自己的小生意。在谈及到广州旧城改造时,廖先生说:“广州变美丽,咱们有面子,因为我都想广州好。”聊到西关建筑时,廖先生大赞以前荔湾区人大主任梁秉光文物保护工作做得非常好,“梁秉光那时强调,昌华街的西关大屋怎么也不能动,直到现在,昌华街还是很好地保存下来。”他还表示,西关大屋里的每一块青砖都表现了独特的特色。坚固、结实的青砖是不可再造的,少一块世界上就消失一块,是居民的“心头肉” 。而模拟的西关大屋虽然作为一个文化载体,重现了外在的西关情调,但对于土生土长的习惯老百姓来说,却已经失去了西关原有的风味。
具有江南水乡特色的水道主流荔枝湾也是大家所怀念的,抗战胜利后,居民在游艇上叫卖艇仔粥、水果,别有一番风味。相传汉朝时,荔枝湾就已经开始种植荔枝。廖先生指着荔枝湾的方向向记者说,“以前荔枝湾的荔枝又大又甜,但拆除后即使政府出重资恢复,却十几年来一直没有成功。”
“冰火两重天”
当踏入恩宁路时的小街时,碰见了黎姨正与街坊交谈,原来黎姨已搬离开了恩宁路,今天回来是探望街坊的。已经落户中山八路的黎姨,支持广州的旧城改造。以她自己为例,从恩宁路搬到中山八路很满足了,自己受益了,进入了一个新的环境,虽然要慢慢适应,不能时常见到老街坊,但却给生活带来了新生气。但令她担心的,就是八和会馆的命运,“八和会馆是西关的宝啊,要保存下来啊。”
但是,大部分居民还在居住,舍不得搬走。陈老太太表示,“我几十年前就嫁到西关,四、五代人都在这里出生,成长,对这里的一树、一草、一木都是有感情的,对每一位街坊也都是熟悉的,一旦有陌生人走进巷里,就会问‘请问您找谁?’,所以这一带的治安都非常好。”而改造后大家各散东西,生活形态、环境等各方面都改变了,他们非常怀念以前的生活。
不得不忍痛割爱
恩宁路大地新街的房子已部分拆除了,剩下的就在瓦砾中零星地分布在不同的地方。王先生一家因为对补偿条款的不满意,所以还没搬迁。“我家其实是中低收入家庭,但是因为家庭人均收入高于标准一点,所以现在小于40平方米的房子不能按40平方米补偿。其实政策是死的,人是活的,老百姓都知道政府的目的是好的,但是落实到基层操作,往往操作不透明,安置问题和钱的问题,就是人们迟迟都不肯搬离的原因。”当街坊走过,闻及我们在聊改造问题时,有些街坊表态说不是很支持,几代同堂都生活在这里,太留恋这里了,虽然屋子是破了点,可是每天碰到能见到街坊,有说有笑,什么都补回来了。最好就是原址回迁!“虽然说就近回迁,恩宁路是荔湾区,金沙洲是荔湾区,罗冲围也是荔湾区,这叫就近嘛?这广度太大了。”
另外一位黄先生说,许多粤剧界的名伶就是生长在这些要被拆除的区域,这里是他们聚会交流重要地方,具有浓厚的粤剧传统和粤剧精神。“小时候,到了重要的节日都可以到师傅家吃饭,一大群小朋友在大街小巷里到处奔跑。到了夏天的晚上8、9点钟就会有人担着绿豆沙在巷子里叫卖,很热闹。那时道路干净,整洁,人们可以随意地睡在街上;民风淳朴,富人穷人相处融洽,家家户户打开门也不会遇到小偷。”
海珠新瞭望
以前有句古话:“西关小姐,东山少爷,海珠贫民窟”。作为老四区的海珠区,其文化历史内涵虽不及西关和东山,但始建于南汉时期的海幢寺,就成了海珠区的标志之一。住在同福东的60多岁的老街坊区先生说,他们都是从报纸上知道同福东会纳入广州旧城改造规划中,上面还没正式有文件下来。“整体上大家都是很支持的,心里都挺高兴地,但具体要看怎样赔偿。因为这些问题以前广州拆迁做的不是很好。”当问及到三大补偿方案时,区先生只说了一句:“最好就是原址回迁。”
在海珠区同福路一带的居民见证了海珠桥的重建、婚纱街的形成等重要事件,特别是老一辈的居民在几十年的生活中已经逐渐养成很多生活习惯,每天在巷子里到处走走,街坊邻里聊聊天,有些还志愿做街道的管理员,习惯慢慢变成了一种依赖。
其实,每一块“旧石旧砖旧瓦”都是大家想保留的特色。区先生说:“高低不平的麻石街现在越来越少,但是它们却是最耐用的,街道每次下水道维修后,麻石总是一块不漏的铺会原处。”
在繁华而又不失宁静的同福东里,一切都如同往常一样,但是街坊们心里都了解拆迁是迟早要发生的事,虽不舍,却令人期待。
来源:中国日报广东记者站(记者 邱铨林 实习记者 李景 陈嘉玲) 编辑:宁波 单萱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