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日报网消息:“妈妈!”人世间最饱含深情的称呼;有资格做“妈妈”的人,是把人世间最纯洁的母爱给予儿女的人。
有这样一个军人女教师,她教过的300余名藏族学生都深情地喊她“阿妈”。十几年前,学生集体为她创作的一首《献给年轻的阿妈》诗歌这样写道:“我们从雪山走来,您给了我们圣洁的母爱,教给我们的不仅是知识,还有立身做人的道理。您不仅是我们学业的良师,还是我们生活的恩师,更是我们人生的导师……”她就是“全国教育援藏先进个人”、昆明陆军学院附属藏族中学高级讲师胡艳。
“不让一个藏族孩子学习上掉队”
1994年10月,全军唯一的教育援藏中学——昆明陆军学院附属藏族中学成立时,在地方中学教了11年英语的胡艳被特招入伍。当她兴奋地迎来一个个紫黝脸膛的首批藏族高中生时,文化复试却给她浇了一盆冷水:60名学生英语及格人数为零。不仅如此,80%以上的学生未接触过英语。开始几堂课,曾在地方中学有“英语一把刷子”之称的她,并不能挥洒自如,学员也不像她想象的那样“令行禁止”。她找领导诉苦,得到的答复是:“这些孩子大多来自农牧区,英语底子薄,只要用心教,一定会变好的。”
胡艳学西藏史,与学生交流,心头涌起一股热浪:藏族是中华民族大家庭中的一员,提高藏民族整体科学文化素质,事关国家民族团结稳定大局。作为一名军人,把这些孩子培养成建设藏区的有用之才,责无旁贷!
“要让这些藏族学生学好英语,不光是‘面对面’站在讲台上,更要和他们‘心贴心’。”胡艳从学唱藏族歌、跳藏族舞、讲简单的藏语开始,让自己融入他们的生活,拉近彼此间的距离。学员扎顿把对英语课的反感转变成对胡艳的反感,上课打瞌睡,扮鬼脸,一批评就顶撞,并称自己是“差生”。“我的学生没有‘差生’!只要努力,你就会很棒!你学不好英语,我会像母亲一样失望的。”胡艳一次次给他讲爱因斯坦、达芬奇的成长故事,引导他明白“先天不足,后天可补”的道理。连续一个月,胡艳利用业余时间给他“开小灶”。一个星期天,胡艳已胃痛多日,但她白天忍痛去给扎顿买回急需的辅导资料,当晚又照常去给扎顿补课。看到老师边讲课边用手顶着胃部,扎顿终于忍不住了,眼泪“吧嗒吧嗒”掉到书上。几名平时调皮的学生,看到眼前这一幕,都低下了头。在胡艳的帮助下,扎顿终于赶上了队。第一个学期,胡艳就转变了5名类似的学生。
心和学员贴得越近,对教学的研究就越深。开课不久,胡艳发现原有的教学经验已不再适用。原因在于学生到内地上初中才刚刚与汉语接触,平时的交流又都用藏语,英语成了他们的“第二外语”。同时开展英语、汉语、藏语的三语教学,难为了学生,也难住了教师。“不让一个藏族孩子学习上掉队!”她研读了20多本国内外英语教学专著,记读书笔记40多万字,请教了推行《疯狂英语》教学的李阳等数十名专家、教授,终于摸索出了“培养带读员”、“口语一日一句”、“作业面批”、“情景教学”、“兴趣教学”等10余种适合藏族学生英语教学的方法。教学中,她把这些方法有机结合,事半功倍。学生称:“胡老师的教学方法,提高了我们学英语的兴趣,让我们找到了学习的快乐。”她结合教学撰写的20多篇论文,在《中国教育报》、《民族中学教育报》等权威媒体上发表后,被专家称为“援藏英语教学的金钥匙”。
以“作业面批”教学法为例,胡艳选择在课间或自习时批改作业,并将学生逐个叫到面前,批改一题讲解一题,分析其错误并指导改正,再进行批改,直到全对为止,而且不落下任何一名学生。达瓦次仁总把fourteen(十四)、forty(四十)混淆,胡艳在给他面批作业时幽默地说:“你现在十四岁,学习不好家长不满意,老师不满意,整天忧(u),而到了四十(forty)岁时,孩子大了,工作顺了,也就无忧(u)了……”达瓦次仁一笑,从此不再出错。
胡艳的不懈努力终于得到了回报。学生首次参加英语会考,及格率仅为1.7%。一段时间后,会考100%合格,成绩一直名列昆明同类学校前茅。
“让每个藏族学生都感受到祖国温暖的阳光”
藏族学生往往远离家乡数千公里,为了安全,高中3年假期都在学校度过,平时最渴望得到家庭的温暖。胡艳常对学生重复这样一句话:“你们把我当‘阿妈’,有任何困难都可以来找我!”
胡艳总揣着个小本子,随手记下学生的家庭、身体、学习等情况,对学生做到“一口清”。学生有困难,常常还没开口,她已送去关爱。来自边远山区的孩子无钱买课外读物,她一个书店一个书店跑,买好后悄悄塞到其书包里;洛桑巴珠牙痛不想吃东西,她熬好稀饭端到他面前;桑布打篮球撞伤鼻梁流了很多血,她煮来红糖鸡蛋为他补身子;格桑占堆颈部骨折打石膏后毛衣穿不进,她特意买来一件大号毛衣给他穿……胡艳究竟帮助了多少学生,谁也说不清。学校领导只记得,她教过的300余名毕业生,特意来信来电感谢胡艳的,就有400多人次。
“作为一名援藏教师,不仅要将知识传给学生,更要让每个藏族学生感受到祖国温暖的阳光。”胡艳不光在生活上帮助藏族学生,还从思想上给他们以温暖。群桑从小失去母亲,性格孤僻,平时对别人的帮助有逆反心理,学习劲头也不高。胡艳多次把他请到家里谈心,开导他:“只有走出人生阴影,生活才有意义。”
2004年5月的一天,群桑患肺炎住院。几乎在同时,胡艳14岁的儿子患了重感冒。“你有其他亲人照顾。现在有个藏族哥哥最需要我,我先去看他……”胡艳打电话给正在输液的儿子说明情况后,买了群桑喜欢吃的苹果、牛肉干和专门为他做的莲子羹,直奔10余公里外的医院探望。
群桑得知老师放弃照料儿子来看望自己,泪水夺眶而出。一连几天,胡艳都到医院看望群桑,给他洗衣服、剪指甲。胡艳虽然没有直接给他讲学习,但群桑却感到比上课还刻骨铭心:“虽然我的藏族妈妈离开了我,但我有了您这个汉族妈妈。再不好好读书,我就不配做您的儿子。”出院后,群桑不再和同学疏远,很快赶上了课程,并在一个月后获得英语单词竞赛第一名。15年来,胡艳先后帮助10余名类似的单亲学生走出阴影。
“不是母亲,胜似母亲。”胡艳对学生的关心,更体现在危难关头。学生达瓦桑珠眼压过高,血液粘稠,但他不相信学校医院的诊断,怀疑自己脑袋里有病虫,因此背上了沉重的思想包袱,学习一落千丈。胡艳知情后,带着他到成都军区昆明总医院和当地几家著名医院检查,结果诊断结论一致,对症治疗后痊愈。达瓦桑珠终于放下了思想包袱,全身心投入学习,进步很大。他的家长感激地对胡艳说:“从你身上,真正感受到了我们经常唱的‘藏族和汉族是一个妈妈的女儿/我们的妈妈叫中国……’”胡艳说:“在学校,每个教职员工都会这样做。”
胡艳爱学生,学生更爱她。上课她还未进教室,学员就把热茶摆在讲台上。每当她感冒,手提包里总会有这样的纸条:“老师,这是我从家里给您寄来止咳的贝母。” 每年毕业生向她告别时,一个个总会扑进她的怀里“呜呜”痛哭,有的甚至“扑通”跪下说:“如果还有机会,我们还当您的学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