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日报网消息:“桥修通了,以后出行方便了,再也不用挽起裤脚过河,科学发展观还真是给我们老百姓带来了实实在在的好处!”四川省宜宾县高场镇同乐村村民毕宗皇兴奋地说。
据了解,高场镇同乐村、统山村村民长期“踩着石头过河”,交通非常不便。目前,高场镇党委、政府多方筹资20万元,并积极发动村民投工投劳修建便民桥,从12月初动工到现在已基本完工,桥通后,同乐、统山两个村24个组3000人直接受益。
据了解,高场镇针对全镇群众最想、最急、最怨的“增收难、行路难、用电难、就医难”的四难问题,用科学发展勇破“四难”。
强工活商破解增收难。该镇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在全镇上下统一思想,树立“人人都是招商环境”意识,强化信息灵通,讲求实效,为工商业入驻搭建平台。去年引进壮大了好耕公司、果王酒业、中绿林业等骨干企业,为群众提供就业岗位1000余个,实现劳务收入3000万以上,人均纯收入达到5628元,比上年增加768元,打破了“增收难”的瓶颈。
固本夯基保破解行路难。2009年以来,该镇争取上级各类工程项目资金投入1000万余元,积极发动群众投工投劳,硬化机耕道16.7公里,整治机耕道30公里,新修机耕道60公里,对社区老街道进行了硬化,为同乐村修建了两座踏水桥,极大地解决群众“行路难”。
整合资源破解用电难。该镇为解决富荣、乐安两村没有实施农网改造,造成两村群众用电安全和质量不高,严重影响生产生活的问题。通过积极协调,共计投入150万余元,受益农户630余户,使该片区农网改造得以实施,切实解决“用电难”。
以人为本破解民忧。高场镇近年来外出务工人员达到8000余人,留守儿童达到1000余人,为实现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和城镇居民医疗保险的全覆盖,扩大受益面,镇党委、政府多方筹措资金10000余元,为600余名务工人员子女和留守儿童购买了医疗保险,解除了他们“就医难”。
来源:中国日报四川记者站(记者 黄志凌 宜宾县委宣传部 滕春颖 李绍松 邹珂) 编辑:肖亭 杨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