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日报网消息:优雅得体的着装,银色的卷发,温文尔雅的谈吐……中国驻英大使傅莹总是以最佳的精神面貌出现在公众视野之中。
现在还在英国担任驻英大使的她,将于今年2月份回国继任外交部副部长一职。今年57岁的傅莹,是中国第二位女性副外长。在担任驻外使节期间,其独特的女性魅力和“时尚”的外交风格赢得了外界的交口称赞。
时尚高雅的女大使
和傅莹有过接触的人说起这位女外交官,都会不约而同地想到“时尚高雅”这个词。
“大使的发型总是保持的那么好,头发微白,短卷发,总给人神采奕奕的感觉”;
“大使衣着讲究,小饰物也同样考究,有时看见大使在食指上带着一个非常时尚的大戒指,有时她也会穿一双小皮靴,这种年轻的心态让她与年轻人也自然而然地相处融洽”;
“大使工作敬业,很干练,但又不失女性柔和的一面,经常谈笑风生。”
与这种时尚大方的生活品味相关的是傅莹在外交中擅长发挥女性优势,经常以自己细腻丰富的感性体验,缓和在外交辞令中可能出现的剑拔弩张的局面。2008年4月奥运火炬在伦敦传递受阻后,傅莹在英国《每日电讯报》上发表了署名文章《如果西方能够倾听中国》,文中她对当天火炬传递现场进行了细致的描绘,谈到她无法回答那些冻红了鼻头,手脚发冷的中国志愿者小姑娘面对攻击发出的“这就是曾经滋养过莎士比亚和狄更斯的土地?哪里有绅士风度?”的疑问。傅莹对西方部分民众在西藏问题上对中国的误解深表遗憾,并从西藏的历史和现状,以及她与女儿的对话等多个层面阐述了中国正处于发展之中,虽然有许多问题,但期待两国人民可以消除障碍增进了解。
同样的外交风格也体现在2009年新疆“7·5事件”后,她在英国《卫报》上发表的文章《统一和团结流淌在代代中国人血脉中》。文中有对新疆自然风光的描述,有对能歌善舞的新疆各族人民的称赞,还有对新疆古代丝绸之路的回忆。在娓娓道来的话语中,傅莹阐述了一个本质性问题,即新疆是多民族地区,这一地区的矛盾是人民内部矛盾。她的一位前同事对《中国经济周刊》评价说,傅莹大使抒发的个人情感和良好的沟通姿态令本来繁复沉闷的外交工作变得事半功倍。
傅莹也非常善于结合运用西方媒体看重的数据分析来说明问题,以达到最有效的沟通目的。人文和数据,这两个西方媒体最为看重的要素在她的外交活动中被运用得炉火纯青。
在新中国建立60周年之际,她在《卫报》上发表了《中国60年:乡愁与发展》。文章开始笼罩在一种淡淡的乡愁中,她回忆了小时候她的母亲用一块手帕包裹着粮票交给她,并由此引出了中国曾经的定量配给年代,那段贫穷饥饿的日子。紧接着便是详实的数据描述:“1949年建国时,中国的GDP总量只有180亿美元,人均GDP只有50多美元,而2008年GDP总量达到了4.3万亿美元,人均GDP达到3263美元。过去30年,两亿中国人摆脱了贫困。中国目前共有近2000种报纸、9000多种杂志、287家电视台,还有7亿手机用户、3亿网民和1.8亿博客。毫不奇怪,中国人是世界上发短信、写博客和上网最活跃的国家”。由此得出中国建国60年以来取得的经济增长成绩,社会的发展,法制和民主建设。
新的中国式“外交艺术”
由于傅莹在担任驻英大使期间,成功应对了多起外交突发事件,不少国内媒体给予了她“危机大使”的称呼。对此,傅莹身边的工作人员表示并没有听说过这种说法,但是他们都对傅莹特有的外交魅力交口称赞。
在英国媒体误报中国驻英使馆投诉英《英国偶像》扰民一事后,她曾在英国发行量最大、最受欢迎的报纸《太阳报》发表公开信,表明自己也为《英国偶像》着迷。在这封平实亲切的公开信中,傅莹多次从一个母亲的角度,来叙述女儿也想加入尖叫粉丝的行列,以及现在的年轻一代是多么幸运、可以享受生活的感慨。而对《英国偶像》如数家珍的描绘,让人真切地感受到傅莹对此节目的关注,这之后她又将文字自然过渡到对中国《超级女声》、《快乐女声》的介绍,说明这种融合了真人秀和比赛的娱乐节目在中国也是大受欢迎。
这别具一格的外交手法,迅速引起了英国媒体的关注,英国的老牌报纸《卫报》也发表评论赞扬傅莹的外交艺术,“以丘吉尔、斯大林为代表的历史上传统野蛮的治国本领,将被一种新的外交艺术,‘软实力’的应变能力所取代。”
“有竞争性的高尔夫球手”
如果翻看这位即将上任的外交部女副部长的简历,在爱好一栏,除了阅读和艺术外,还有高尔夫和网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