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台价值不菲的发动机最终能否起动或良好运转,也许就取决于某一道并不起眼的工序,就像钳工韦敏光正在操作的——他先是飞快地用手将铜套放在发动机的燃油孔孔口,接着操作机器将铜套挨个儿打进去。这道看起来很简单的工序,其精确度的要求却相当高,打入深度的误差不能超过0.2毫米。
对这位38岁的钳工来说,这道工序已经重复了很多年。当他伸出沾满油污的手,露出掌心里几个硕大而坚硬的老茧,你就知道他的经验是怎样积累的了。
在位于广西玉林市的玉柴集团,每年销往海内外的柴油发动机多达数十万台,这些“中国制造”产品的质量和性能,在很大程度上便取决于像韦敏光这样的技术工人的技艺水准。
按照众多专业人士的看法,这些长满老茧的手,攥着中国从“制造大国”迈向“制造强国”的关键钥匙。
有数据显示,在西方发达国家,高级技工占技工总数的比例超过35%,而我国仅为5%。高技能人才的缺乏,已成为制约我国制造业发展的一块短板。
这就不难理解,为什么在这家连续6年入选中国500强的企业里,被董事局主席晏平称为“我们的宝贝”的,不是工程师,不是管理层,而是技师队伍。
“读博士是人才,在生产一线做个优秀的工人技师也是人才。”晏平对员工说。
这些毕业于初中或技校、从学徒做起的人才,在玉柴可以享受到一些“特别待遇”。今年中秋节发月饼,其他员工每人发一盒,但技师每人发两盒;平日里,技师的补贴比助理工程师高,高级技师的补贴比工程师高;顶尖的技术工人可以直接去跟老总谈工资;技术工人也能走上管理岗位,目前有当分厂副厂长的,最高的则成长为玉柴的总机械师。
在玉柴,身怀绝技的高级“蓝领”被尊称为“大师”。比如初中文化水平、基本不懂英语的机修钳工曾显林,在赴美国验收进口设备时,凭着耳朵和经验就能准确发现设备的缺陷,并提出具体改进方案;比如钳工陈清源,17岁进玉柴,从学徒做起,如今已能涉足模具制造中难度最大的汽车发动机模具开发,他参与的项目小组用3个月、花150万元就设计制造出国外需8个月、耗资1900万元才能做出的模具……
目前,玉柴的技师人数已经增长至700多人。2008年,玉柴成立了广西第一家技师协会,这也是全国内燃机行业第一家,晏平亲自出任协会名誉会长。
成立技师协会是玉柴培养更多高技能人才的一大尝试。“你不但要成为专家,也要提供条件帮助别人成为专家”。技师们举办技能大赛,组织各种绝活展示,并且突破师傅带徒弟的传统模式,实施“知识共享”,经常是几十个师傅和徒弟在一起探讨和钻研。
一系列内部制度的出台,显示了这家企业激励培养高技能人才的决心。2008年,玉柴进一步完善了《工人技能等级升级培训管理办法》、《技术工人技能岗位聘任实施办法》、《师带徒管理规定》,并且制订了《高技能人才培养示范基地工作方案》和《拔尖技师奖励制度》。
对于玉柴庞大的技术工人队伍来说,最新的好消息是,今年11月下旬,公司下发了正式文件,再次拓展拔尖技术工人的职业发展通道——今后将评选首席技能大师和工种技能大师,两者享受的待遇,分别比照工厂、部门的正职和副职。
来源:中国青年报(记者 包丽敏) 编辑:宁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