争议多时的广州垃圾焚烧风波,以项目被叫停而告一段落,这样的结果无疑让人松了一口气。
12月20日,广州市番禺区委书记谭应华应业主代表邀请,就垃圾焚烧问题与居民面对面座谈3个多小时。谭应华明确表示,会江垃圾焚烧发电厂项目已停止。“以后垃圾处理以某种方式落在什么地方,要形成共识,要大多数周边的人同意才行,这个比例要达到75%。”并且,今后所有有关民生的重大项目,一开始就让大家都参与,相信番禺能做垃圾分类的榜样。(12月21日《广州日报》报道)
从决策与民意僵持不下,到项目被叫停,市民可以暂时解除悬在心头的担忧,政府也获得了尊重民意的形象,有居民还要给政府送锦旗,可以称得上“双赢”。这也说明,民众是通情达理的,大部分维权行动也在理性的轨道上进行,只要愿意倾听民众呼声、努力解决问题,也会获得公众的理解。
番禺区方面的积极行动,也避免了矛盾的激化,避免了可能引发的群体性事件。随着公众维权意识的提高,如果双方在某一问题上僵持不下时,一方一意孤行,小事也可能闹大。日前,《求是》刊文称,群体性事件大多与利益纠纷有关,预防群体性事件的根本立足点在于化解矛盾纠纷。实践证明,矛盾在第一时间、第一环节解决成本最小,必须始终坚持预防为主、调解为先。因此,番禺适时叫停争议项目,为平息民怨、赢得民心走出了第一步。
走出这一步确属不易。这无疑与政府勇于纠正“失误”密不可分。姑且不论当初垃圾焚烧项目和选址决策是否错误,但至少在决策程序和信息公开上,存在较大“瑕疵”,才会引发如此强烈的反弹。垃圾焚烧是事关民生的重大项目,可能影响城市环境和居民健康,如果决策过程中缺乏民意参与,甚至还有若隐若现的权力参与、利益输送的影子,难免会引起猜疑和恐慌。
虽然项目被叫停,也达成了“双赢”,但目前只是纠正了一个决策的失误。至于垃圾焚烧项目是否该上、选址是否安全、如何解决垃圾围城等问题,依然需要逐一解答。事实上,项目叫停之后,市民还有新的疑虑:是暂停还是终止?会不会择地再建?垃圾焚烧是不是真的安全……
因此,这次番禺垃圾焚烧争议最大的收获,可能不是“叫停”的结果,而是事件给政府决策的启示:所有有关民生的重大项目,都要有民意的参与,而且一开始就要让民意参与。
围绕垃圾焚烧安全性的争议,与其说是一个技术问题,不如说是一个公共决策问题。市民的担心,至少有一部分是由于公众参与和信息公开的匮乏。
有专家说,垃圾焚烧在国外也很普遍,控制得当也是有安全保障的,但这样的信息没有有效传达给民众;在项目选址、环境评估上,民意的参与也不够。尤其是替民众把关的专家和决策者,与项目有或明或暗的利益纠葛,不信任很难避免。
“政府花了很大成本,但换来的还是公信力在下降。”广州市人大常委会副主任龙建安日前在讨论市政府关于依法行政工作情况的报告时直言,“比如番禺垃圾焚烧场,由于工作没有做好,很多群众对真实情况也不了解,没有充分征求意见,影响政府的公信力。”
这样“吃力不讨好”的事,但愿能越来越少。
民意必须尊重,“垃圾围城”问题也很迫切,如何权衡,考验的是政府的诚意和智慧。具体到垃圾焚烧发电,这是个公共项目,建成了大家都受益,但谁也不想建在自己家旁边,这是决策中一个典型的困境。要解决这个困境,没有更好的办法,只能通过民众的充分参与和博弈,才能达成最优方案。
希望这种认识,能成为更多地方决策者的基本理念和自觉行动,也不枉番禺市民和政府为这事费了如此大的劲。
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编辑:宁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