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日报网消息:“考得起,就能读得上”、“用明天的钱,办今天的事”。记者从四川省宜宾县教育局了解到,该县从建立教育、财政、信用联社三大机构联手、建立学生助学贷款长效机制。今年,该县共受理大学新生和高校在校生生源地助学贷款申请508份。当地农村信用联社审核贷款成功234人,发放助学贷款125.28万元。
据宜宾县教育局党委副书记贾开容介绍,该县于2009年6月成立了县学生资助管理中心。由县政府分管县长任组长,教育、财政、信用联社三家协调配合管理生源地信用助学贷款工作,统一管理属地内的高校生源地信用助学贷款的受理、调查审核和协助发放工作。办公室设在县教育局,具体负责学生借款申请审批工作。
按照相关规定,每个贫困家庭学生每学年最高可申请6000元生源地信用助学贷款,4年最高可获得2.4万元贷款。在校期间贷款利息由财政补贴,贷款期限最长可达14年。为了建立助学贷款长效机制,该县还按当年贷款发生额的15%,建立生源地信用助学贷款风险补偿金。并通过与人民银行个人征信系统对接、建立个人诚信档案等措施,建设有助于生源地信用助学贷款良性循环的社会诚信体系。
该县普安乡英明村田坎组杨操同学,今年考上重庆大学机械工程学院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助学贷款拿到5800元,发自内心的感谢党的政策好,表示要加倍努力学习,将来回报社会,不辜负党和国家的厚望。宜宾县政府副县长谭琦说:“助学贷款不只是经济上的扶助,它会贯穿人的一生,让年轻人懂得自立自强、懂得珍惜和责任,懂得感恩和回报。”
宜宾县信用联社主任李春强说:“对寒门学子‘雪中送炭’,是我们应该承担的社会责任。少年强则国强,生源地助学贷款不仅仅是一项解困助学工程,更是一项一举多得的民生工程、德政工程,我们农村信用社义不容辞。”
来源:中国日报四川记者站(记者 王巍 宜宾县委宣传部 廖时权) 编辑:马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