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日报网消息:成都空气质量成本调查:气象部门人工增雨耗资粗略估计超过680万元
国家环境保护部网站数据显示,成都昨日空气API指数为68,空气质量“良”,成都在暖暖的冬阳中迎来今年第312个蓝天。看得见的蓝天,看不见的则是有关部门为这片蓝天支付的巨大人力物力。记者了解到,为降低大气中的可吸入颗粒物浓度,成都市今年投入了8000多万元,实施扬尘污染治理奖惩制度、强化运渣车管理等,而气象部门人工增雨耗资粗略估计超过680万元。成都市人影办主任徐灿昨日接受记者采访时说,如果所有人都行动起来保护环境,我们将来才可能不需要人工洗天。

摄影 雷远东
一场人工增雨300人寒夜苦等
12月15日晚,分布在各作业点的15部火箭车整装待发,等待即将到来的降雨系统。每个作业点上约有15名工作人员。“粗略统计,这次人工增雨大约有300人投入相关工作。”徐灿说。经过漫长的等待,工作人员在寒冷的冬夜成功作业,成都降下霏霏细雨,空气中的污染物被细雨冲刷干净,16日空气质量优,成都迎来今年第311个蓝天。
考虑到天空中飞机行驶、天气系统等多种原因,熬夜是人影办的工作人员必修课。“人工增雨作业非常艰苦,等待云团的过程也非常不易,尤其是在冬天。”成都市气象局城市气象服务中心副主任张波向记者讲述,夏天,成都受暖湿气流影响,不稳定气流强大,容易形成降雨,基本上不需要人工增雨洗天。而到了冬天,北方干冷气流笼罩着成都,温度低易成雾,遇上扬尘等污染源,极易形成雾霾天气。寒冷的冬日,因此成为洗天的“旺季”。“人工增雨洗天基本上集中在1月、2月、11月和12月份。”徐灿说。
一次花20万元 一年花了680万
官方数据显示,2005年,成都的空气质量优良天数为293天;2006年,增加到301天;2007年,提前19天达到311天,2008年提前9天达到311天,今年提前15天达到311天。成都市已经连续三年空气质量优良天数达到了311天以上。
“这311天是否都是靠人工增雨换来的呢?”徐灿说,人工增雨只是保证空气质量的措施之一,除此之外,成都市有关部门还开展了以整治扬尘污染、扩大高污染车限行区域等措施为重点的大气环境综合治理。而类似15日晚规模的人工增雨作业,每次耗资约20万元。记者粗略计算了一下,不包括11月的飞机增雨作业,34次火箭车增雨就要花费680万元左右。
洗天有负作用?目前尚不能证明
让人沮丧的是,巨资购买的“蓝天”没有保险单。目前气象部门并无相关研究,来测算人工洗天的保鲜期。徐灿认为,如果市民的环保意识提高,从身边的小事做起,种更多树、少开车、用清洁能源,或许将来就不必“购买”蓝天了。
细心的网友质疑,人工洗天会不会破坏原本的大气循环系统,造成恶性循环?徐灿说,人工洗天主要是向空中发射碘化银,形成核胚,让云中的水汽凝结在核胚上,最终形成降雨。气象部门仅仅能影响局部的天气系统,无法改变整个天气系统。目前尚没有数据可证明,人工洗天有负面作用。
来源:华西都市报 编辑:肖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