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日报记者:刺激未来医药市场发展的因素有哪些?
方芳:这包括宏观因素和行业自身驱动的因素。宏观因素包括GDP的增长、人口老龄化、城市化的加速、慢性疾病的增长,以及政府加大对这方面的投入。
2008年,中国65岁的老年近1.1亿,到 2040年,中国22%是老年人,也就是5个人中,有1个是老年人,这个问题非常严重,据说上海已经出台政策鼓励生二胎,但反应不积极。老年人是用药的大群体。
去年,中国卫生保健支出1万亿,占GDP的4.6%,这个数字远远低于美国,美国的卫生保健占GDP的13.5%。中国糖尿病人最多,达到4000万人,但用药不到全球的5%。
过去10年,全身性抗感染药的份额在下降,而抗肿瘤药、医用溶液和糖尿病的份额在上升,且增长迅速。
过去的10年,中成药的增长成为本土企业的一个亮点,中枢神经系统用药成为本土企业的一颗新星。
抗肿瘤、抗糖尿病、抗病毒尤其是抗乙肝药成为跨国药企的新增长点。泰能、辉瑞,拜复乐在这方面做的比较好。总之,慢病用药增长速度快,不管是跨国企业,还是本土企业。
中国日报记者:您认为云南医药市场存在什么问题?
方芳:云南那么好的资源,真的要发展,我认为最主要是人才,中国好的医药科技园几乎都在东部沿海。受经济、地理位置的制约,云南如何能把高端精英吸引过来很重要。
医药行业流动率大,约在25%左右,所以每年跨国公司和本土企业都要招不少人,如何能招聘、培养并留住人才是企业发展的关键。
另一个原因还是刚才提到的GDP,医药市场和GDP分不开,云南GDP落于全国水平。
假如昆明有个福人患肿瘤,北京上海医疗水平高,他可能跑到北京上海治病,不在昆明治疗,能否吸引住他们,就看当地医疗设施和其他因素了。
云南省政府意识到医药市场的发展契机,将医药作为经济支柱,这具有前瞻性,40%看招商引资是否成功。
中国日报记者:不管是跨国公司还是本土企业,都有成功的案例,云南的医药企业应该向他们汲取什么?
方芳:在医药行业,研发和推广花费最大。当然,加大研发投入很重要,如果只复制别人生产过的,那么这个公司就失去了核心竞争力。5年前,一窝而上生产抗生素,当时是好的领域,现在就不是。比如,去年扬子江药业投入1.14亿美元用于新产品的研发。
国内医药企业也重视研发,研发资金每年28%的速度增加,这些费用都是由企业自己承担,高于销售额的增速,表明我国企业从仿制向自主创新转变中国的医药企业相对分散,美国的辉瑞占据美国医药市场近10%的份额,但中国大型医药企业只占到市场的1%略高,不到2%。
在北京和上海这些大城市的医院有电子处方,以后云南是不是也会有电子处方?再往以后发展,是否会出现网上药房?在网上拜访医生?
跨国企业非常看好中国市场,有的甚至把亚太总部搬到中国,过去的5年,中国医药市场的规模超过翻番。辉瑞将来准备覆盖600多个城市,销售代表将增至6000 到7000个。
来源:中国日报云南记者站(记者 李映青 Angelia) 编辑:宁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