柏溪镇大调解个案首次兑现大会
“‘梁山好汉不打不相识’、‘让你三分又何妨’,王书记就坐在这把藤椅上,看着这两幅条幅说,劝导室这个环境布置得很好,很温馨、很和谐,有利于做当事人的思想工作”。12月9日下午,四川省宜宾县柏溪“大调解”办公室副主任、柏溪司法所所长杨建中,向记者介绍起四川省委常委、省政法委书记王怀臣五天前视察该所的情景,仍然激动不已。
据了解,该镇“大调解”运作以来,在短短的4个月的时间里,共调解各类纠纷60余件,调解成功率为99%以上,为当事人维护权益70余万元,节约诉讼成本近10万元,整个平均办案时间为10天。日前,柏溪镇司法所已获悉即将荣获中国司法部授予“全国模范司法所”的光荣称号。
“三调联动”,把矛盾化解在萌芽之中
“衣烂从小补”。柏溪镇地处宜宾县城郊,各种矛盾纠纷相对突出。该镇建立人民调解、司法调解、行政调解“三调联动”工作机制, “大调解”工作场所、人员、经费三落实,保障了“大调解”工作的顺利开展。以提高人民调解员业务素质为突破口,以建章立制,规范操作为手段,为运行 “大调解”机制打下了一定的基础。
该镇建全和完善镇、村(居)调解员两级矛盾纠纷排查调处组织机构,全镇17个村和5个社区居民委员会全部成立调委会,每个村(居)建立调解员或纠纷信息员。全镇、村二级调委会共调整充实和具有专、兼职调解员45人。全镇各基层调委会共调处各类矛盾纠纷185起,成功调处184起,调解率达100%,调解成功率达99%以上。
“四大举措” 建立大调解长效机制
“柏溪镇建立健全矛盾纠纷的预防、调处、培训和奖惩四大机制,关键是形成了行之有效的长效机制。”12月9日下午,宜宾县司法局局长王宗伦对记者说:
一是预防机制,各村、部门从抓早、抓小、抓快着手,及时把握信息,解决问题,消灭隐患,采取普法宣传,举案说法等多种形式,增强广大群众守法意识和明辨是非能力,从源头上减少纠纷的发生。超前排查措施,减少矛盾纠纷的发生。
二是调处机制。坚持横向到边,纵向到底,上下贯通,左右协调,依托基层,多方参与的矛盾纠纷排查调处新机制。实行分级调处制,归口调处,小纠纷由信息员或村民小组长调处;一般矛盾纠纷由村调委会依法调处;疑难纠纷由镇调委会及时调处;跨镇、跨行业和涉及行政和司法面的重大纠纷由镇上大调解工作协调领导小组及办公室协调,镇人民调解委员会积极参与。
三是培训机制。定期对乡村调解人员进行业务培训,提升队伍素质,提高调解水平。还对村支书、大学生村官、司法助理员、村调委会成员进行业务培训。现场观摩调解具体个案、参观学习司法所办理的调解个案和方法程序。在培训人民调解员中,严格的书面考试;平均成绩在85分以上,合格率达100%。今年,镇政府用于人民调解知识培训经费达3万余元。
四是奖惩机制。树立典型,交流经验,表彰奖励,经济补贴,形成激励机制。对人民调解员办理疑难案件补贴80元,重大疑难案件补贴120元;对镇人民调解委员会办理的特重大疑难案件实行一案一议的个案补贴办法,其补贴标准高达2000-5000元。今年12月4日,柏溪镇首批人民调解个案补贴47件,共补贴资金7460元。同时,建立健全矛盾纠纷排查调处工作责任追究机制。
“人民调解” 在便民高效上下功夫
为了便于开展调解工作,柏溪镇对调解室搞了一个很好的配套设施,就是对当事人进行心理疏导的一个劝导室。很温馨很和谐的一个谈话环境。柏溪镇充分发挥人民调解的作用,在便民高效上下功夫,收到了较好的效果。
该镇公安、综治、人民调解相互配合成功化解一起特重大疑难民事纠纷。 2009年10月15日,该镇一位姓陈的18岁的女子因与男友聂某某发生争吵后,坠楼死亡。此案经县公安局侦查属自杀。死者方要求赔偿40.7万元,而聂某某只同意赔偿死者方7万元。在协调纠纷过程中,各调解组织及调解员积极努力地做思想工作,让双方换位思考、冷静协商,最后通过长达4个小时的座谈,纠纷双方当事人自愿达成了一次性赔偿死者方养父母经济损失11万元整,并签定了《人民调解协议书》,并以现金的方式作了赔偿。此案,是柏溪镇大调解中心协调运作的又一起重大疑难纠纷。大调解中心日益发挥出他的重要作用。
来源:中国日报四川记者站(记者 王巍 宜宾县委宣传部 廖时权) 编辑:宁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