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政|经济|社会|文化|地方企业|节会|人事变动|
  各地新闻: 北京 重庆 大连 福建 广东 广西 海南 黑龙江 河南 湖北 湖南 吉林 江苏 辽宁 四川 山东 上海 陕西 深圳 天津 新疆 云南 浙江
本科生论文登上《自然》高峰
2009-12-11 16:29:47

我来说两句 打印文章 发送给好友

中国日报网消息:12月7日,国际著名科学期刊《自然》(Nature)在其生物技术分刊《Nature Biotechnology》上发表了由深圳华大基因研究院领衔、华南理工大学主要参与的合作研究论文《构建人类泛基因组序列图谱》。在论文中,我国科研人员阐述了在人类基因组研究中的重大进展——发现人类基因组中存在着种群特异甚至个体独有的DNA序列和功能基因,并首次提出了“人类泛基因组”的概念。这一研究成果的并列第一作者罗锐邦和另一名署名作者金鑫,分别是华南理工大学在读大三和大四的本科生,同属华南理工大学——深圳华大基因研究院基因组科学创新班学生。

“一个小小的创新班,短短的数月,这些同学就已在国际顶尖科研舞台上崭露头角,更有3位学生的论文登上国际顶级学术杂志,实在令人鼓舞。”这一消息立即成为了互联网上不少论坛的议论热点。而论文的并列第一作者罗锐邦则自豪地对记者说:“这还只是一个开始。”他向记者透露,还有两篇重量级文章已经进入审稿阶段。

深圳华大基因研究院有关负责人杨国华表示,创新班成果显著,但要各高校开放思想、真正推行并不容易,目前国内大学只有华南理工大学等少数高校在本科阶段与华大基因合作设立了创新班。

《构建人类泛基因组序列图谱》全球率先通过新全基因组组装方法对多个人类个体基因组进行拼接,对人类参考基因组序列进行补充,以充分的分析指出了人类基因组中存在“有或无”型的基因变异,从而首次提出了“人类泛基因组”的概念,即人类群体基因序列的总和。在论文同行匿名审稿过程中,一名科学家给出了以下评价:“这是一篇激动人心,发人深思,严谨清晰的文章,除了对新序列的检出和分类,这篇文章还通过使用相当有趣的独创的分析方法使我们对这些新序列中所能展示的种群多样性和进化保守性有了更深的认识。”

据悉,《自然》、《科学》杂志是科学界的权威杂志,国内一直将能在该两种刊物上发表文章作为评价科研水平高低的标准之一。由于该刊物审核严格,每年国内能在两种杂志上发表的文章不超过10篇。

而这一重大的优秀成果出自华大基因的基因组计划研究团队,团队的平均年龄不超过25岁,最年轻的便是目前在华南理工大学生物科学与工程学院读三年级的20岁本科生罗锐邦——该论文的并列第一作者。

华南理工大学校长李元元告诉记者,本科生论文登上国际著名科学期刊,对于华南理工而言并非偶然事件。2008年,该校2名2004级应届本科毕业生参加深圳华大基因研究院“炎黄一号”基因组研究,做出贡献,成为以封面文章发表在Nature杂志上的论文作者。今年8月,创新班的另一名本科生邵浩靖在《科学》(Science)杂志署名发表了名为《40个基因组的重测序揭示了蚕的驯化事件及驯化相关基因》的论文。

牵手华大基因研究院联合组建的“基因组科学创新班”,是华南理工开展产学研合作教育的一次创新。创新班学生从相关学院、专业三年级全日制本科生中选拔。学生前五个学期在学校完成学业,后三个学期在深圳华大基因研究院完成学业。学校根据学生所属专业本科培养计划和深圳华大基因研究院的专业培养要求,为学生制订个性化的人才培养计划。深圳华大基因研究院选派具有一定专业理论水平和教学能力的专家,以兼职形式进行创新班专业课程教学,并担任学生实习与毕业设计(论文)指导教师。创新班尝试改变以往的学生考核办法,推动学分互换,从而解决了最初颇为头痛的学生学籍管理问题。

杨国华说,进入创新班的学生都有一个共性,就是创造性很强,求知欲很强,对于喜欢的知识能够非常刻苦地钻研。他们很快适应了这种当前大学教育中绝无仅有的学习、研究和工作相结合的培养模式。金鑫、罗锐邦说,在实际科研中带着问题和兴趣查阅书籍自学,“在这种模式下不但能用比在学校更短的时间、更高的效率掌握所需的基础知识,而且能更多地接触前沿领域,增长更多的一线实战经验,从而更快地成长起来。”

华南理工生物科学与工程学院院长王小宁说,华大研究院的团队运营风格是“英雄不论出处”,就算是低年级本科生,只要具有足够的创新能力和探索精神,就能直接参与重大科研计划。短短一个多月内,创新班中已经有数人全面参与到“国际千人基因组”“人全基因组甲基化”“中国丹麦糖尿病研究”“欧盟中国人肠道元(宏)基因组”“973水稻种质资源重测序”“973蚕的遗传多态性”等数个重大科研项目中,进入了华大基因研究院所定义的“核心科研团队”,汇成了新的动力。

据悉,华南理工近年建立的各类科学创新班,横跨生物、化学、数理、计算机、软件等十几个学科门类,规模近300人。这些创新班与普通学生最大的不同在于课程体系和考核体系设置上的差异。学校通过为创新班学生配备的导师引导学生提早走进学术课题走进实验室的方式引领学生尽早迈入学术殿堂,学生可以通过在导师项目中的表现而获得学分和成绩。个性化的教育使得常人眼里的“坏孩子”在华南理工摇身一变成为可以独当一面的“偏才”、“怪才”。跨专业、跨学科知识的学习更是使得这批创新班学生比起同年级学生明显高出一筹的综合能力。

校长李元元说:“理念上的思想解放比操作层面上的创新更有意义。”华南理工正在积极探索这种打破传统培养模式,与顶尖科研机构合作培养学术型人才的新形式,同时也在进一步探索高校与企业联合培养创新人才的运行机制。他认为,这种产学研合作教育是培养高素质创新人才的重要途径和有效模式。开展产学研一体化的多模式合作办学有利于学校推进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改革,促进学生知识、能力和素质的全面提高,提升人才培养的创新性,增强学生的就业竞争力,是当前和今后相当长时期内华南理工大学开展教学改革、推进教育创新的努力方向和主要内容之一。学校每年投入100万元专项资金,立项支持产学研合作教育的探索与实践。

近年来,华南理工学子多次在国内外众多学术科技竞赛中奏响名堂,不少“娃娃兵”逐步成长为创新精英,而华南理工对学生科技创新的重视和投入也是国内少见的。2002年,为了大力扶持学生课外学术科技研究项目,华南理工启动“百步梯攀登计划”由学校财政每年拨出100万元支持学生课外科技创新活动;自2004年起,学校每年又再投入200万元经费,启动了面向广大本科生的“学生研究计划”(SRP)。据初步统计,华南理工累计为大学生课外实践创新提供科研经费超过1500万元,资助超过5000个项目,平均每3个在校学生就有1人参与了课外实践创新。

在华南理工,包括国家重点实验室在内的科研基地全部对本科生开放,校内30多个、校外330多个学生实验创新基地为学生们实践能力的锻炼、创新能力的提高提供了充分的平台;学校更每年投入1000万用于本科教育教学改革,建立完善科学机制体系。

来源:中国日报广东记者站 编辑:宁波




中国日报网版权说明:凡注明来源为“中国日报网:XXX(署名)”,除与中国日报网签署内容授权协议的网站外,其他任何网站或单位未经允许禁止转载、使用,违者必究。如需使用,请与010-84883663、84883567联系;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日报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其他媒体如需转载,请与稿件来源方联系,如产生任何问题与本网无关。
 
专题
百万空巢老人关爱行动
>> 详细

各地新闻
为进一步加强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的对外宣传工作,中国日报新疆生产建设兵团记者站1211在自治区首府乌鲁木齐正式揭牌成立,这是继去年11月中国日报设立新疆记者站之后又一次与新疆的合作。>> 详细
点击排行
  云南省省长秦光荣为“七彩云南保护行动”撰文
打击网络色情须倡导社会公共责任
 
视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