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日报网消息:12月9日,四川汶川县雁门小学,彩旗飘飘,锣鼓喧天,人山人海,处处洋溢着喜悦的笑容,广东省江门市援建汶川县雁门乡整体项目交付使用在这里举行,过街楼村的付玉蓉见证了这一重要的历史时刻,她说:“江门市援建后,我家住进了新房,喝上自来水,孩子还在家门口上学,要多巴适有多巴适!”
这句话的背后是江门市援建雁门乡工作组约200位援建人员日夜不息的一线战斗。自去年8月份江门市对口援建雁门乡工作组进驻汶川以来,仅用了15个月,便全面完成了总投资4.62亿元的50个援建项目,比中央“3年援建任务2年基本完成”的要求提前了近1年。
“你们突出以人为本、惠泽人民的援建取向,迅速恢复家园、奠定长远发展基础的援建成效,是江门市委、市政府和江门人民深情关怀和倾力支持的结果,凝聚着江门市援建队伍的智慧、心血和汗水这充分展现了对口援建的‘江门模式’、‘江门速度’、‘江门风格’”,在仪式致辞上,汶川县长廖敏用三个词高度赞扬了江门的援建工作。
创出了6个援建“第一”
江门市工作组的援建项目创造出了汶川灾后恢复重建的6个“第一”:汶川一中是汶川县最大的援建项目和最大的民生工程,也是目前灾区投资额和规模最大的学校,校内还建有阿坝州第一个室内游泳池;通往月里村的雁洛路为广东省援建汶川第一条通过验收的通行政村道路;江门市工作组是目前唯一一个让受援乡镇实现了“村村通”和“户户通”的工作组,不仅让雁门通往6个高半山行政村的道路铺上了水泥混凝土,还把水泥路修通到了所有村民小组;川祖庙、平正庙和通鹤城墙3个文物点,是阿坝州最早立项和竣工验收的文物援建项目;因在2600米的山上修建了取水坝和过滤池,萝卜寨饮水工程成为了汶川海拔最高的援建工程;江门工作组率先组织企业家赴汶川“飞地”——成都金堂县考察“广东汶川工业园”, 并已落实了2个项目入园。
广东省援建汶川共有4个重点示范性项目,其中2个由江门工作组组织实施:汶川一中和萝卜寨新村建设。汶川一中仅用180余天便完成了正常施工需要500多天的工作量,创造了对口援建的“广东速度”、“江门速度”,被誉为“世界灾后恢复重建史上的奇迹”。汶川一中荣获四川省“天府杯”金奖和广东省“样板工程”,并有望获得全国建筑行业最高奖“鲁班奖”
有“云朵上的街市,古羌王遗都”之称的萝卜寨村成为汶川新农村建设示范村。除搞好新村农房建设外,该工作组还把新村市政道路、供水、排污、供电、公共服务设施用房、村民广场等全面纳入援建范围,用于萝卜寨村各项目的援建资金累计超过3000万元。
高半山羌民千年背水史终结
“过去要背水喝,经常这样子,腰都起包受伤了,现在好多了”在新盖的房子前,马文慧正围在一根水管前洗衣服。这样一根并不起眼的水管,却改变了这个羌族寨子的历史。
“是江门工作组的到来,结束了萝卜寨村民千百年上山背水的历史。”萝卜寨村支部书记马前国说,在过去,村里人从十一二岁开始就要帮忙家里背水,因此时常能看见身着羌服的小村女背着木桶或塑胶桶去背水,而如今,自来水通到每家每户,世代沿用的背水桶成了“文物”。不仅是萝卜寨,雁门其他的高半山村也因援建而彻底终结了困扰村民多少年的饮水和灌溉用水问题。
江门工作组的水利援建项目共12个,总投资2435万元,包括雁门所有行政村的人畜饮用水工程和灌溉工程,及雁门防洪堤工程和麦地沟裁弯取直工程。如今,雁门乡的6869名村民全部用上了干净的自来水,其中5003名高半山村民更是结束了千百年来上山找水、背水的历史。全乡97%以上的农田灌溉用水得到了保障。
水泥路通达行政村和村民小组
雁门乡有6个村地处高半山,“晴天土雨天泥”的进村(除了萝卜寨)道路宽不到3米,沿山盘旋而上,一边为陡峭山壁,一边为险峻深谷。水泥混凝土道路通达所有行政村,是广东省给13个援建市下达的一项重要任务,但考虑到羌寨多处高半山,村民住得又分散,江门工作组决定将水泥路延伸至所有村民小组。
目前,全乡9个行政村34公里长的通村路和18公里长的通组路全部贯通。通行政村的路面拓宽到约4米,并尽可能加宽,有的地方宽至10多米,以满足会车和调头需要,路面厚度根据重要程度设计为15至20厘米不等,沿路根据需要设有波形防护栏和交通标志牌。通村民小组(包括有10户村民以上的聚集点)的路面宽度则为2.5米左右。
来源:中国日报四川记者站(记者 王巍 汶川县委宣传部 钟美兰) 编辑:宁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