馆藏经典――《护国司南钞》
中国日报网消息:始建于1909年的云南省图书馆坐落于风景优美、名胜古迹众多、高等学府林立、人文气息浓郁的昆明市“翠湖文化圈”,在一百年的时光中,先后经历了清朝末年、中华民国、中华人民共和国等不同的历史时期,馆史沧桑悠久,人文积淀淳厚,馆藏资源丰富璀璨,在云南文明发展史上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
清朝宣统元年十月二日,即公元1909年11月14日,在“维新变法”、“洋务运动”的背景下,在“西学东渐”、“文化强国”思潮的推动下,在周钟岳、秦光玉等云南知识先觉者的积极倡导下,以启迪民智、促进文化知识传播与教育、培养文化人才为己任的云南省图书馆在集中了提学司学务公所和昆明五华、经正、育材3个书院藏书的基础上,于昆明翠湖之畔初建而成。这是云南历史上首座官办的省级公共图书馆。自此,这座承担着云南文化教育复兴大业,担负着滇云各界文化人士希冀与厚望的图书馆,开始在云南文明的发展进程中发挥重要的作用。
从1909年到1949年,云南省图书馆在赵藩、陈荣昌、秦光玉、袁嘉谷、何秉智、方树梅等一批开馆先驱的引领下,经历了政权更迭、社会动荡、战火威胁、馆址变迁等“风风雨雨”的考验,先后沿用了云南图书馆、云南图书博物馆、云南省立国学图书馆、云南省立昆华图书馆等不同的馆名,开创了引领云南近代图书馆规范化建设、首办云南博物馆事业、编辑刻印大型宏伟巨著《云南丛书》、搜访珍贵的古籍文献和地方文献等丰功伟绩,为图书馆事业的发展打下了牢固的根基。但是,受旧时代、旧社会的制约,这一时期的云南省图书馆始终在动荡的局势中谋求生存与发展,经费拮据,步履维艰。
1949年新中国的成立为云南省图书馆的进步和发展提供了广阔的平台。在先后使用了云南省昆明人民图书馆、云南人民图书馆两个馆名后,1953年10月,云南省图书馆的馆名正式确立下来并沿用至今。此后,作为省直公益性文化事业单位的云南省图书馆,一直在新中国建设中担负着收集保存历史文化遗产,为人民大众传播共产主义理论和科学文化知识的基本职能,发挥着为全省各族群众提供文献信息服务和知识教育的功能。从1953年起,云南省图书馆在政府投入不断增长、社会捐赠不断增加的情况下,改变了解放前强调保存图书、坐等读者上门的“封闭式”服务,积极为“工农兵”提供了优质的文献信息服务,同时收藏了大量珍贵、独特而稀有的地方民族文化典籍,使馆藏资源日趋丰富,被誉为“知识的殿堂”和“人民的第二课堂”,为新云南的社会主义建设作出了积极的贡献。然而,1966年开始的“文化大革命”给云南省图书馆带来了极大的冲击,全馆业务建设和对外服务受到了较大的影响。1975年,在云南省委、省政府的关心和支持下,云南省图书馆于现馆址建成了新的馆舍,重新成为文献信息服务的“窗口”。
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的胜利召开带来了“科学文化的春天”,尊重知识、尊重人才逐渐成为全社会的良好风气,人们纷纷涌入图书馆、书店、学校等场所求知求学,云南省图书馆读者服务大楼前甚至出现了万人连续数天排队只求办得一张借书证的空前盛况。伴随着这种新的形势,云南省图书馆迎来了发展的“春天”。在上世纪80、90年代,云南省图书馆通过加强业务制度建设、做好人才培养、深入基层辅导、开展学术研究和对外交流、为全省科研建设提供多样化服务,收到了较好的社会效益,开创了组建全省科技代译网、举办职工业余大学、成立全省图书馆学会、创办《云南图书馆》学术季刊等新的工作业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