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位于中国长江中游,洞庭湖以南,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缔造者毛泽东诞生的地方。湘江是湖南境内最大的河流,也是湖南人民的母亲河。她自南向北,流贯全省,注入洞庭湖,湖南因而简称“湘”。湖南境内广植芙蓉,古诗有“秋风万里芙蓉国”之句,故湖南省还有“芙蓉国”的美誉。毛泽东曾在诗中盛赞:“芙蓉国里尽朝晖”。湖南东邻江西,北交湖北,西连重庆、贵州,南接广东、广西,辖13个市和1个自治州,共有136个县(市、区)以上行政单位,省会设长沙市。全省地势是,东南西三面环山, 东有罗霄山脉,南有南岭,西有武陵、雪峰山脉;北部为洞庭湖平原;中部多为丘陵、盆地。湘江、资江、沅江、澧水(称“四水”)汇聚洞庭湖,流入长江。按地理位置,全省大致可分为湘北(常德、益阳、岳阳三市),湘中(长沙、株洲、湘潭、邵阳、娄底五市),湘南(衡阳、永州、郴州三市),和湘西(怀化、张家界两市及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四个区域。湖南总面积为21.18万平方公里,湖南户籍人口总数达到6805.70万人。
地理情况
湖南属于内陆省份,位于中国中南部长江中游以南,因大部分位于洞庭湖以南而得名湖南,又因湘江贯穿于全境而简称“湘”,全省面积过半为湘江流域和洞庭湖流域。地图坐标为东经108°47′—114°15′、北纬24°39′—30°08′之间,相邻有六个省市即广东、江西、湖北、贵州、广西壮族自治区和重庆直辖市。
湖南省土地总面积21.18万平方公里,到2007年底,全省农用地面积1790.72万公顷,建设用地137.36万公顷,未利用地190.45万公顷。根据“十一五”规划目标:到2010年,湖南省耕地保有量为377.20万公顷,其中基本农田保护面积为336万公顷,建设用地总规模控制在138.50万公顷以内,全省平均土地产出效益达到491.91万元/平方公里 。
人口
湖南是一块古老而神奇的土地。这里气候宜人,土地肥沃,资源丰富,交通便利,是我国古人类重要的发源地和繁衍地。今天,这块仅占全国2.1%的地域,养育着占全国5.2%的人口,是全国人口聚居最稠密的地区之一。湖南也是个多民族的省份。自古以来,各少数民族与汉族、各少数民族之间相互交融、相互依存,共同生活在美丽的三湘大地。其中,土家、苗、侗、瑶、白、回、壮、维吾尔等8个世居少数民族有一定的人口规模。
湖南人口众多、资源相对不足、环境承载能力较弱是现阶段的基本省情,短时间内难以改变。人口问题是湖南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长期面临的问题,是关系湖南经济社会发展的关键性因素。统筹解决人口问题始终是湖南实现经济发展、社会进步和可持续发展面临的重大而紧迫的战略任务。
经过30多年的艰苦努力,湖南在经济还不发达的情况下,有效地控制了人口过快增长,把生育水平降到了更替水平以下,实现了人口再生产类型由高出生率、低死亡率、高自然增长率向低出生率、低死亡率、低自然增长率的历史性转变,成功地探索了一条具有湖南特色综合治理人口问题的道路,有力地促进了湖南经济水平的提高、社会的进步和人民生活的改善,对稳定中国人口做出了积极的贡献。
湖南省委、省政府坚持人口与发展综合决策,将人口发展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总体规划,努力使人口发展与经济社会发展相协调,与资源利用和环境保护相适应。
2008年末,湖南全省户籍人口总数达到6845.2万人,比上年末增加39.50万人,其中城镇人口2885.25万人,农村人口3959.95万人,城镇化率为42.2%。
庞大的人口数量一直是湖南省情最显著的特点之一。虽然湖南已经进入了低生育率行列,但由于人口增长的惯性作用,当前和今后十几年,湖南人口仍将以年均30多万左右的速度增长。
受20世纪80—90年代第三次出生人口高峰的影响,在2005年—2020年期间,20岁-29岁生育旺盛期妇女数量将形成一个高峰。同时,由于独生子女陆续进入生育年龄,按照现行生育政策,政策内生育水平将有所提高。上述两个因素共同作用,导致湖南将迎来第四次出生人口高峰。
庞大的人口数量对湖南经济社会发展产生多方面影响,在给经济社会的发展提供了丰富的劳动力资源的同时,也给经济发展、社会进步、资源利用、环境保护等诸多方面带来沉重的压力。
湖南有汉族、土家族、苗族、瑶族、侗族、白族、回族、维吾尔族等41个民族。据2000年第五次人口普查结果,全省总人口中,汉族人口为5782.54万人,占89.79%;各少数民族人口为657.53万人,占10.21%。与1990年第四次人口普查相比,各少数民族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增加了2.26个百分点。世居少数民族大多数居住在湘西、湘南和湘东山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