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日报网中国在线消息:5月16日,“中国·汶川第二届古羌文化节”在四川省汶川县绵虒镇三官庙村拉开帷幕。

正在刺绣的羌族妇女
|
开幕式上,汶川百姓敲起羊皮鼓、唱起羌歌,载歌载舞展示了羌族人民传统的祭祀活动和感恩情怀。汶川县长廖敏告诉记者,整个表演旨在向外界传递震中汶川依然美丽这一信息。
在开幕式上,还举行了羌族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授牌、中国汶川羌族文化保护与发展研究院揭牌仪式、民间羌绣艺人技艺展示、羌文化产品展示等活动,展现汶川人抢救和保护古老的羌族传统文化,重建精神家园所做出的努力。
早在殷商时期,羌族文明就被记录在甲骨文中。四川为羌族主要居住地之一,有30万的羌族人口居住在汶川地震受灾最重的地区--汶川、北川和茂县。地震夺去了三万羌族人的生命。
汶川县是中国仅有的四个羌族聚居县之一,总人口11万多,其中羌族约占27%。2007年,汶川县政府曾在汶川最古老的羌寨萝卜寨举办了第一届古羌文化节,原定去年6月举行的第二届文化节因为地震推迟。
文化节期间还举办了羌族传统感恩祈福莎朗晚会、传统文化作品展览、民间羌绣艺人技艺产品和羌文化产品的展示展销、民生工程项目展示、招商引资项目推介会等活动。
中国日报四川记者站记者黄志凌